正文 第23章 四川篇(4)(3 / 3)

於是,段祺瑞就在劉湘的建議下,對四川軍政來了次大換血,特任劉湘為川康邊務督辦,節製全川部隊;委任楊森督辦四川軍務善後事宜;免去鄧錫侯省長之職,由賴心輝繼任;免去田頌堯幫辦之職,由劉文輝繼任;又任命劉成勳為西康屯墾使兼管民政。劉文輝是劉湘的族叔,關係自是不凡;而劉成勳和賴心輝,則體現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政壇邏輯。劉、賴二人原是跟著熊克武混的,但是熊克武在南北大戰中輸得一塌糊塗,第一軍也全數開拔,跑到了廣州討生活,因此,這二人現今也是落魄無主,而將他們搞得如此狼狽的罪魁禍首就是楊森。劉湘自然知道這二人肯定會在楊森上位後遭遇打壓,也知道這二人倒楊之心最烈,因此,劉湘自楊森上位之後就加緊聯結這二人,結成倒楊同盟,準備時機成熟後共同舉事,將楊森逐出四川。劉湘確實是個比楊森深沉得多的角色,楊森性情衝動,一旦得意就易忘形,而劉湘本就生性謹慎,上次交了筆學費後更是功力大進,他不聲不響經營許久,如今大帥一倒,劉湘就把他秘密經營的倒楊同盟搬上了台麵。

楊森雖然狂傲,但也不是一點眼力也沒有,如今劉湘步步緊逼,他也不能坐以待斃,那就刀兵相見吧。於是,4月12日,楊森下達了對劉成勳、賴心輝兩部的討伐令,五路發兵,進攻川軍餘部。楊森這兩年霸著金山銀山,又占了兵工廠,勢力之盛已是川軍翹楚,因此,這一發兵,川軍各部就嚐到了楊森的厲害,楊森部連戰連捷,短期內便已攻占72縣,軍隊更是大肆膨脹,發展到了19個師加12個混成旅。這家夥什一亮,不說劉湘等人大為心驚——都知道楊森勢大,卻也沒想到已經到如此一覽眾山小的地步,連段祺瑞都坐不住了。原本劉湘建議他將楊森調入京城的時候,段祺瑞還認為楊森也就口氣大,沒太放在心上,如今睜眼一看,發現楊森實為川中巨鱷,劉湘這個小弟說不定架不住了,於是匆忙發令,撤除楊森所兼川中各職,調入京城任參謀總長。

楊森這幾年不管不顧地大吃大喝,把自己練得腰圓膀粗,肌肉強健,為的就是以拳腳統一全川,如今眼見經營已見成效,未幾便可將所有敵人打趴下,當然不樂意戴上段祺瑞奉上的高帽,因此,楊森說了,心意我領了,但是官就不當了,接茬待在成都。楊森勢頭如此之大,以前不是劉湘盟友的川軍將領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比如鄧錫侯便是如此,按說他也是劉湘結盟的受害者,省長的位子就被段祺瑞擼了,但是比起這點過節,顯然楊森更讓他心悸,鄧錫侯識時務,在劉湘找上門之後,決定跟劉湘共謀倒楊。

於是,以三劉一賴為主體,鄧錫侯以及黔軍袁祖銘參與的倒楊聯軍正式形成,眾人公推袁祖銘為聯軍司令,鄧錫侯為前敵總指揮,而劉湘坐鎮後方,任後勤司令,於7月1日興師討楊。其實以實力來說,楊森還是高於聯軍,但是楊森這個人向來幹事不穩妥,顧頭不顧腚,剛開始贏了一陣之後,就想著調集兵力找聯軍主力決戰,這一來就把部下王兆奎師搞成了孤軍,結果被鄧錫侯部擊潰,然後聯軍全線反攻,楊森防線鬆動,被迫退往沱江。就到此時,楊森也隻能說是稍有不利,元氣未傷,調整部署之後尚能反攻,但是,劉湘埋在楊森身邊的定時炸彈炸了。

其實,部將被策反,這事並不少見,劉湘和鄧錫侯都碰上過,不過這二人都是小心謹慎之人,步步設防,因此,都是提前偵破,然後早做反應,但是楊森是什麼人?橫來直去,大開大闔,霸氣有餘,謹慎不足。因此,別人能防好的事他就防不了,比如這次臨陣倒戈的王瓚緒其實跟劉湘眉來眼去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楊森愣是沒注意。如今正值他短暫受挫,組織反擊之際,王瓚緒通電擁劉,可謂是重重打了楊森一悶棍,軍隊打仗靠的就是一口氣,楊森本是短了半口氣,正要鼓起來,王瓚緒一反,這口氣徹底泄了。這口氣一泄,楊森一潰千裏,不可收拾。8月10日,成都為聯軍所破,楊森被迫與聯軍談判。聯軍得勢不饒人,愣是要讓楊森把軍權全數交出,楊森無奈,隻得領一營警衛逃往宜賓,不久後,楊森跑到漢口,重投吳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