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張發奎的問題。張發奎之所以跟新桂係合作,也無非是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條政治鐵律所致,再加汪精衛牽線搭橋,雙方聯盟乃成。然而,自打寧漢對立以來,張發奎跟新桂係的關係就隻能用惡劣來形容,要不是中共發動八一南昌起義,或許張發奎就作為武漢東征軍的先頭部隊跟寧方主力桂軍接上火了,而等到張發奎跟汪精衛密謀發動廣州事變,意圖將兩廣同盟一網打盡之後,雙方本就不睦的關係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桂張雙方本就是赤裸裸的利益聯盟,如今所要爭取的共同利益已然雞飛蛋打,剩下的也就無非是互相猜疑罷了。
自打聯盟以來,張發奎先是在粵桂之戰中因孤軍深入敗於花縣,後又因顧此失彼而至北流之敗,此次入湘又在衡陽遭遇潰敗,接連三敗之後,第四軍幾乎是遭致滅頂之災,統共剩下千餘人——還得有不少傷兵,五六百條槍。從北伐名將落到今日淒淒慘慘的境地,張發奎內心的鬱悶可想而知,他少不得要發泄一下怒氣——他主要針對的就是黃紹竑。在張發奎看來,這次入湘戰事,他們前線將士拚死拚活,勞心勞力,好歹打了幾個大勝仗,局勢本來相當不錯,之所以落到後來衡陽慘敗的境地,歸根結底,就是黃紹竑增援不力,以至前線部隊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據說,張發奎和薛嶽這兩個第四軍統帥曾經想借著酒勁在聚會上對黃紹竑發難,隻是被李宗仁提前攔阻,未能成功罷了。張發奎損失如此之慘,李宗仁當然不會一點眼力見都沒有,他也竭盡所能,將桂軍許宗武、梁重熙兩個師撤銷番號,編入第四軍序列,可惜的是,張發奎對新桂係顯然失去了最後的信任,李宗仁此舉被他理解為想讓桂係勢力滲透第四軍,最後僅將械彈留下,而將士兵全數發回——雙方關係之僵,由此也可見一斑。一年後,九一八事變促成蔣汪再度合作,張發奎乃率部開拔,離開廣西,自湖南向南京進發,桂張聯盟遂告終結。
相比較張發奎的離心,顯然黃紹竑的問題對新桂係而言更為嚴重。黃紹竑是新桂係的締造者之一,位列三巨頭,但是,自從功成名就以來,黃紹竑跟李白之間的關係就有了些微妙的變化。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有天下之誌,都是開疆辟土的幹才,然而,相比較李、白二人的積極進取,黃紹竑對權位的態度就要消極得多。在黃紹竑的回憶錄中他曾多次表現出對內戰的厭倦,事實上,有了廣西,他就餘願已足,但是,黃紹竑也很無奈,因為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關係,他又不得不卷入如許的紛爭之中。蔣桂之戰李宗仁和白崇禧落魄之際回到廣西,新敗之餘,難免疑神疑鬼,李、白對黃紹竑也就不免有些疑忌。據黃紹竑回憶,有次他因故返回老家,李、白二人就接連催促他返回南寧,結果回來之後又沒什麼大事,黃紹竑不傻,當然明白李、白二人在想些什麼,這也是促使他後來說要拚個幹淨的主要原因。但是,黃紹竑表麵上說要拚個幹淨,內心深處何嚐願意拚個幹淨?他何嚐願意跟著李、白二人一道去過那刀尖上舔血的日子?隻是如他所言,在一個集體中,個人的意誌往往難以實現罷了。黃紹竑對內戰的消極態度終於在中原大戰中全麵爆發,當時李宗仁等人提議說暫時放棄廣西,出兵湖南,要一舉拿下武漢時,其實黃紹竑對此議就頗不以為然,他曾私下對親信表示“你們李白不要廣西,留給我好了”,黃紹竑對此次進兵態度如此,自然也就不難解釋他在後方的遲疑不進了。
新桂係在衡陽兵敗之後,不管是張發奎還是李、白官兵內部,對黃紹竑的不滿都是溢於言表,黃紹竑也知道在如此形勢下,自己威信已失,很難在廣西幹下去了,加之他對政爭厭煩已久,於是產生了離開廣西的念頭。他先是向李宗仁表示要率第十五軍移駐柳州,李宗仁予以批準,8月初,李宗仁同樣率軍移駐柳州,並準備整編部隊,黃紹竑向李宗仁表示要回桂林休養,李宗仁再度予以批準。結果,黃紹竑在回桂林不久後,就通電下野——要命的是,他還另電蔣介石表示要罷兵息戰。黃紹竑宣布下野也就罷了,但是向蔣介石求和,實在讓李、白二人難以接受,李宗仁看見這兩份電報之後,就令人將黃紹竑接回柳州,表示人各有誌,不能相強,但是公開決裂,授人以柄,絕對難以接受。這話說得當然就很嚴厲了,黃紹竑索性就消極應對,開了個林場,搞得與世無爭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