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新桂係篇(19)(3 / 3)

新桂係麵臨如此困境,上層巨頭還如此消極,影響之惡劣可想而知,李宗仁雖不忍見此,但也知道跟黃紹竑大概是緣分已盡,唯一的希望也隻是黃紹竑不要去跟老蔣搞曖昧了。李宗仁無奈,隻好將黃紹竑副總指揮的職位交由白崇禧,以安軍心,並在不久後成立的所謂革命同誌會上將黃紹竑排除出權力中樞。到了這個地步,黃紹竑與李白的決裂已是無可挽回,該年12月,黃紹竑辭行赴港,李白自也不便相阻,但在餞行席間也暗示黃紹竑不要投蔣,說“廣西人是不會投靠蔣介石的,不但現在不會,即使將來環境再壞一些,也不會投降”。不過,黃紹竑真的能就此避居香港,不問世事嗎?

黃紹竑果然就讓李、白二人失望了,不甘寂寞的黃紹竑雖然不喜歡內戰,但也同樣不願意就此了結一生,於是,黃紹竑居然就真在次年1月去了南京,然後又在2月被老蔣任命為廣西善後督辦。老蔣此舉當然是歹毒至極,極盡挑撥之能事,黃紹竑雖脫離桂係,但也顯然不願與當日袍澤同室操戈,老蔣當然也沒想黃紹竑能如他所願,老蔣此舉的主要目的顯然是以此給桂係眾將一個信號,誘其反水罷了。老蔣的目的果然達到,比如,李宗仁就截獲了一些來自廣東的密電,並發現手下將領楊騰輝似與陳濟棠糾纏不清,有反水之意,當此之際,當然是要快刀斬亂麻,要真讓楊騰輝反了,他一人之力倒無足輕重,關鍵是新桂係可能就此分崩離析。楊騰輝是舊桂係林俊廷的舊部,李宗仁待他也算不薄,因功升至師長,但是此公匪性難改,早在蔣桂之戰中就已經跟李明瑞一起造過反了,後來李宗仁回來後因為人才難得,也就既往不咎,如今楊騰輝居然死性不改,又要準備反水,是可忍孰不可忍!後來李白二人商量後定下計策,以白崇禧閱兵為名,將楊騰輝帶去龍州——為安其心,張發奎也一道同往,並立即扣押楊騰輝,白崇禧本欲殺之,因張發奎力勸,才從輕發落,放逐香港,此亂始得安定。

當然,不論是張發奎拆夥,還是黃紹竑離桂,抑或是楊騰輝被逐,這些都是後事,隻是為了事件連貫才順次寫出。對新桂係而言,眼下的問題是,都城南寧已被滇軍盧漢部圍困數月,城內彈盡糧絕,而桂東一帶則盡入粵軍彀中,廣西顯然並不在新桂係的掌握之中,當務之急,當然是驅逐客軍,新桂係能如願嗎?

蔣介石第二次下野

運氣來了

如今在廣西境內作威作福的客軍有兩股,主要的當然是自民國以來跟廣西恩怨情仇可以寫成一部長書的粵軍,如今粵軍占據了廣西半壁江山,甚至還在梧州開府設衙,桂東一帶盡在掌握,較為次要的則是跟新桂係小有瓜葛的滇係,唐繼堯換成了龍雲,但路數還是那個路數——趁火打劫。龍雲受老蔣之命,以盧漢為帥,趁著新桂係主力攻打湖南的當口,乘虛而入,現如今已經圍困南寧長達三個月,但似乎盧漢依然沒找到什麼攻城的良策。對於一心驅逐客軍、重掌廣西的新桂係而言,情況很明顯,粵軍勢大,桂軍勢弱,正宜避其鋒芒,以待良機,倉促戰之,難免賠了夫人又折兵;而對於背後放冷箭的滇軍,如今困城日久,徒勞無功,已是兵老師疲,必一戰而克。不用講,先逐滇軍。

滇軍兵馬未動,鴉片先行,當日唐繼虞攻桂,就是因為販賣鴉片耽誤了戰機,如今雖是龍雲掌權,但雲南本就是個窮省,不帶些鴉片,部隊給養怎麼辦?帶著鴉片上路,當然難免又耽誤了時日,加上滇桂多山,路又不好走,結果5月20日開拔,一直到7月30日才到南寧。當然,即便是花了這許多時日,滇軍的局麵也是極為有利的,因為城內守軍韋雲淞,所部僅2000餘人,從兵力上講,當然是滇軍絕對優勢。結果絕對優勢的滇軍卻隻能對南寧城幹瞪眼,因為韋雲淞一早就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在南寧城外設置了三道防禦工事,並全民動員,眾誌成城,守城軍民士氣高昂,欲與滇軍一決高下。滇軍雖然兵力占優,但畢竟裝備低劣,缺乏攻城的重武器,因此,稍事攻擊之後,見難以克城,所幸也就以保存實力為先,不願出死力了。結果這一拖二拖之下,南寧城內困守無援,未幾城內便已無糧米,軍民隻能以黑豆為食,城內守軍很慘,城外滇軍也不好過,廣西多瘴氣,時間久後,滇軍水土不服,竟然因病倒下的比打仗死的人還多,如此這般,滇軍戰意更是渙散,於是便出現了圍城三月毫無進益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