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新桂係篇(21)(3 / 3)

蔣介石下野了,那總要碰頭了吧,真不容易,總算各方在南京碰頭,四屆一中全會如期召開,最後當然是胡係大獲全勝,林森當選國府主席,孫科當了行政院院長,張繼任立法院院長,伍朝樞任司法院院長,戴季陶任考試院院長,於右任任監察院院長,不消說,胡係占了半壁江山,控製了要害部門。當然,陳濟棠和李宗仁也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結果,雖然廣州政府取消,但設立了“西南執行會”、“西南政務委員會”以及“西南軍事分會”三個組織,承認了西南的自治地位,更重要的是,有胡漢民撐門麵,想來各方也得給點麵子。粵係精誠團結,先是把蔣介石給團結下台了,然後又把自己的人馬團結上台了,如今的南京政府就是粵係當家,那同樣高喊團結的蔣介石又會怎麼團結當權的粵係呢?

蔣介石的團結方式是,斷了他的財路。下野回老家的蔣介石,先是授意江浙財團對粵係政府采取不合作姿態,後又指使何應欽帶人去向孫科等人索逼軍餉,再是財政部官員集體辭職,這三招一出,孫科立即被打得暈頭轉向,粵係政府瞬間陷入財政困境,一個月之間赤字1600多萬。平常時節碰上這事也罷了,最多跟財團大佬們磨去,但這是非常時期!日本人拿下了東北,當然還要有一堆瑣碎的善後問題要處理,但是一堆人盯著東北,不是很麻煩嗎?好辦,在別的要緊地方打上一槍,創造一個新的焦點,然後再慢慢來消化東北——而正好日本海軍見到陸軍立了那麼大功,也想表現表現,於是,日本軍艦就在長江水域開始表演了。孫科倒是也想表現自己的抵抗意誌,但是手裏頭軍隊和財政都被蔣介石掐死了,拿啥去抵抗?這活當然幹不下去,孫科這個行政院院長剛當了沒滿十天,就實在難以為繼,在10月9日,跑到上海搬救兵去了,要求大佬們看在國父麵上,回來主持大局。

所謂大佬,也無非是蔣介石、汪精衛和胡漢民三個。蔣介石當然在偷著樂。蔣介石要複出,考慮值此非常之際,以他一人之力,不免獨木難支,得找個盟友,胡漢民跟他鬧僵了,而汪精衛倒是有機會,於是,蔣介石決心改弦更張,聯汪排胡。汪精衛當然早想複出了,在和談上明著暗著媚眼拋了無數,還正想蔣介石怎麼這麼不解風情呢,如今一看,蔣介石到底是蔣介石,識時務,明事理,早該找我來嘛。蔣汪二人王八看綠豆對上眼之後,就籌劃著恢複當年汪精衛主政、蔣介石主軍的舊局麵了,而恰好孫科也是幹不下去,提交了辭呈。於是,1月28日,一切就緒,南京政府完成改組,蔣汪同時複出,而粵係人士在幹了一個多月之後,嚐盡了酸甜苦辣,也無意糾纏了。

如果說寧粵和談的主題是共赴國難,那麼圍繞四大展開的主題就叫精誠團結,各大佬也著實給我們表演了一下何為團結。團結這半天之後,日本人終究不免於蔣汪複出當日在上海開了槍,國難呢,卻更顯深重了。

踏實

原本蔣介石二次下野之後,李宗仁還想借著這個機會再玩他一票的,繼特別委員會之後又憋著要搞個特種委員會,總之,是跟特委會杠上了,但是八字還沒一撇,蔣介石就急匆匆殺回來了。緊接著日本海軍就在上海挑起了戰火,蔣光鼐和蔡廷鍇所率的十九路軍(就是陳銘樞的舊部)奮勇抵抗,蔣介石一度也令張治中率部增援,中國軍隊打得英勇頑強,甚至逼迫日軍四易主帥,史稱一·二八淞滬抗戰。當然,此戰最終還是不了了之,日軍挑事的根本目的是轉移視線,當偽滿洲國於1932年3月1日成立兩天後日軍見好就收,宣布停戰,而老蔣也出於種種考慮不願與之糾纏,最後在5月份簽了個停戰協定,雙方暫且罷兵言和。在國民黨各派精誠團結、共赴國難的當口,東北就這麼無聲無息地從民國版圖上消失了,然後權當沒這回事好了。李宗仁一看局勢至此,也別窮折騰了,踏踏實實的,自掃門前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