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新桂係篇(22)(1 / 3)

自蔣桂之戰以來迭遭變故的李宗仁已經快要忘掉踏實是個什麼樣的狀態了,這段時間他每天都要精神高度集中、神經高度緊張來迎接各種各樣的事故,總算,一切都結束了——粵桂聯盟恢複,西南獲得自治地位,而蔣介石在東三省事變後也不能動輒就對黨內的異己分子下死手了。如今的李宗仁,既不用操心怎麼跟蔣介石爭奪中樞大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地盤啥時候被鄰省給搶了去,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廣西經營好,以待來日。當然,光廣西這一畝三分地,也足夠李宗仁忙活一陣了,治政不比打仗,講的是慢工細活,持之以恒,其瑣碎之處,更是遠甚帶兵。

新桂係麵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自保。看起來似乎這不是問題,西南開府,兩廣同盟,粵軍撤出桂東,甚至最大對手蔣介石也得對西南的門麵胡漢民禮讓三分,不再過多糾纏,看著挺平順,然而,所謂居安思危,值此亂世,哪有什麼事情是確定的呢?有備才能無患嘛。要解決該問題,當然需雙管齊下,一方麵維係好粵桂同盟,另一方麵則是整頓軍隊。首先是同盟,如今在廣東掌舵的不是與新桂係私交甚篤的李濟深,陳濟棠這家夥心思乖滑,愛耍弄詭計,又是個想一出是一出的主兒,前一段反蔣,他就一門心思把桂係往火坑裏推,既要讓桂係打惡仗,而不願給錢,李宗仁說實在的,挺看不上這人,但看不上也得看,粵桂關係好壞直接影響廣西安危。李宗仁為了表示誠意,直接把一家子全安置在了廣州,他自己也準備常駐廣州,沒辦法,陳濟棠這人一天一張臉,不時刻與他保持接近,說不好啥時候就被他給賣了,李宗仁也隻能辛苦點,兩廣之間來回奔波了。

軍隊倒著實是個大問題,尤其在新桂係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廣西如此的經濟環境下更是如此。對於新桂係這樣被中央老大當眼中釘的派係而言,沒有足夠的軍隊,顯然是難以應付一些突發事件;與之同時,廣西又實在太窮,在清朝都是需要別省協餉的省份,而在民國早年更是得以戰養戰,如今中央不給錢,而廣東陳濟棠又是一毛不拔的主兒——沒人給錢,又沒法搶錢,這該怎麼辦呢?窮則思變,新桂係終究還是找到了辦法。首先,削減常備軍,除了張發奎新近離桂之外,廣西目前計有廖磊第七軍、李品仙第八軍和夏威第十五軍三支部隊。李品仙是唐生智完蛋之後返桂的,天可憐見,窮得叮當響的廣西連三個軍都養不起,最後隻好把第八軍給裁了。如此一來,廣西的常備軍就隻剩下了兩個軍,問題是,廣西的軍製還不是常規的三三製,而是一軍轄兩師、一師轄兩旅的配置,靠這些常備軍當然不足以自保,接下來新桂係還有後招。新桂係的這一後招堪稱中國軍製史上的創舉,那就是民團製度。

民團這個概念並不新鮮,封建時代就常有大財主、大地主之類豢養這類武裝,借以自固的,而在晚清,民團更是風光一時,曾國藩用以平定太平軍的湘軍,某種意義上說就脫胎於民團。但是,在曾國藩之前,民團大多是些小打小鬧,隻能欺負地痞流氓、小百姓的玩意兒,作戰能力當然不能指望,而曾國藩的湘軍,又不同於一般的民團,因為湘軍是正規軍,平日不事勞作,靠曾國藩去想辦法籌餉——當年湘軍曾有城破之時,洗劫三日的習慣,其實就是被逼的。新桂係需要的民團是來之能戰的預備役性質的武裝,那種鬆鬆垮垮的地主武裝自然不堪大用,而湘軍這樣的變相正規軍,新桂係又養不起,既要能戰,又要省錢,看起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新桂係有何辦法解決呢?

地主民團之所以不能戰,主要原因就是散,說白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無組織無紀律,而新桂係的民團要能戰,就得解決組織紀律性問題。新桂係在民團各級都設有常備組織,有專人負責,級級把關,嚴格控製,當然,組織紀律性就不成為問題,有組織有紀律,當然是能戰的基本保障。接下來,新桂係為了解決兵源問題,采取了義務兵役製,強製廣西所有適齡男性都必須參加民團。然後,最關鍵的問題來了,這麼多民團怎麼養?其實早在當年裁兵會議的時候,新桂係就提出過兵工的概念,這次隻不過是將此發揚光大罷了,民團民團,先民後團,老百姓該從事的生產活動,團丁也不能拉下,甚至,民團還經常性組織團丁進行生產訓練,組織進行集體勞動等,既然民團也是生產力,當然就能自給自足,無須專門發餉了。有了這些“閑時為民,戰時為兵”的民團,新桂係當然就擁有足夠的軍事潛力以應付各種突發事件了。

自保問題在新桂係實施民團製度後得以解決,接下來的問題是民生。自打民國以來,廣西迭遭戰亂,舊桂係時期如此,新桂係時期亦如此,廣西本來就窮,在經曆連續不斷的戰火摧殘後,老百姓當然就更是難以過活,整頓廣西經濟對於新桂係而言自然是治政中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