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新桂係篇(22)(3 / 3)

陳銘樞開始倒黴實際是在李濟深被軟禁之後,當然,他自己不會這麼看,陳銘樞還覺得他的機會來了呢。陳銘樞確實也有些機會,老大走了,剩下的陳濟棠資曆、戰功都不如他,似乎怎麼排都是他占先,但是事情有那麼簡單嗎?陳銘樞是李濟深的部將,而陳濟棠則跟胡漢民比較接近,在李濟深被軟禁而胡漢民還活躍的時候,老蔣該怎麼對待二陳呢?看起來老蔣不偏不倚,讓陳銘樞主政、陳濟棠主軍,各管各的,但是果真是不偏不倚嗎?在亂世,主政和主軍那就是天壤之別,而二陳之爭最後分出高下,其實就差在這主政和主軍上了。中原大戰中,對付桂係,由於是鄰居,兩個人都得出力,誰也逃不掉,但是當蔣介石要粵係派軍參與跟馮玉祥的作戰之後,陳濟棠主軍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派誰不派誰是誰說了算?還不是陳濟棠說了算?陳濟棠不含糊,直接將陳銘樞的嫡係力量——蔣光鼐和蔡廷鍇的部隊給派去參戰,如此一來,廣東的權力平衡就立刻被打亂,陳濟棠立馬占了上風。所以為什麼在胡漢民被軟禁之後,陳濟棠能借勢將陳銘樞逐走?亂世之中,到底還是軍權好使啊。

陳銘樞被驅逐出粵,本以為老蔣看在他一貫擁護的份上,能好好待他,結果呢——不說也罷。老蔣光顧著耍手腕了,一開始為了麻痹陳濟棠,對陳銘樞壓根就不理不睬,陳銘樞也不過想把十九路軍調回去而已。這也罷了,淞滬抗戰的時候,十九路軍是主力軍,說實話,損失不少,那蔣介石看在人抗日有功,好歹看覷一二呢?蔣介石給出的答案是,將蔣光鼐和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調去福建剿共——讓雜牌跟紅軍火並,這是老蔣的慣用手段,但是顯然問題還沒那麼簡單,李宗仁就看得很透徹,他的分析是“蔣先生把握濟棠、銘樞之間的矛盾,故意將陳銘樞的第十九路軍調往福建,使其垂涎廣東,互相火並,以達一石二鳥的目的”。蔣介石這點心思,連李宗仁這個局外人都看出來了,那陳銘樞和陳濟棠這兩個當事者能看不出來?陳銘樞看出來了,一怒之下,出國了事;而陳濟棠倒是也看出來了,但他還是對十九路軍不放心,為了保險起見,查封了其廣州辦事處,還停發了軍餉——老蔣終究還是如願了。這還沒完,十九路軍很快在剿共中吃了敗仗,而蔣介石居然對此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如此這般,蔣光鼐和蔡廷鍇自然是看出了點眉目,幹脆停止剿共,跟紅軍談和,並聯絡粵桂雙方,成立三省國防委員會,提出了“抗日重於剿共”的方針。

十九路軍以抗日成名,如今打出抗日的招牌,當然不能說是嘩眾取寵,但是,他們打出抗日的旗幟,其目的顯然也是明擺著的。如果單說是抗日,那粵桂兩省少不得還得應和兩句,時不時念兩句緊箍咒,總是沒有壞處,更何況還能在媒體上博個彩頭。但是,十九路軍棋差一招,因為陳銘樞出洋歸來後,在抗日的前麵又加了兩個字——反蔣,這兩個字一加,立刻就變了味。雖說對於反對派來說,反蔣和抗日在這當口是一碼事,但是這其中區別還是很明顯的,最大的區別,抗日是暗示,反蔣是明示,而暗示和明示之間隔著餘地二字——誰會不給自己留餘地呢?粵桂兩派,雖說跟老蔣關係微妙,但是微妙歸微妙,場麵歸場麵,在日子還過得去的情況下,他們憑什麼要自絕生路?陳濟棠就是如此,原本他跟陳銘樞關係就壞,能幫忙喊兩句抗日就不錯了,說要反蔣,那就敬謝不敏了。陳濟棠如今坐擁廣東,號稱南天王,又有胡漢民當門麵,老蔣也默認他的半獨立地位,這日子,要多舒服有多舒服,為什麼他要反蔣?沒道理嘛。而新桂係,他們倒是不滿足現狀,但問題是,如今新桂係要看粵係的臉色行事,他們要時刻維持兩廣同盟,如果粵係不動手,新桂係自然也沒道理動手。

反蔣是反蔣,抗日是抗日,雖然對於反對派來講,本質是一樣的,但是,政治本來就極端微妙,更別提這二者之間是否有著留有餘地的重要差別。陳銘樞想破罐破摔、破釜沉舟,但問題是,誰又願意跟他來唱這出戲呢?

可笑的小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