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新桂係篇(25)(2 / 3)

當然,依靠華北平原來實現持久消耗的目的並不現實,地形條件沒有持久消耗的可能性;日軍經營東北長達六年,華北日軍的後勤供應不成問題;日軍在華北集結已久,士氣正盛,而我軍所倚仗的卻隻有裝備低劣的西北軍和素不能戰的晉綏軍,至於八路軍,在洛川會議後一共才整編了三個師,撐不起大局。因此,接下來的問題是轉移戰鬥焦點,將日本的戰略重心從華北轉移到中方相對有利的地方,而國府選擇了上海。國府選擇上海的原因無非是如下幾條:地形相對有利,江南河流星羅密布;這是中央軍的大本營,調兵遣將較為迅捷;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城內各國租界雲集,國際觀瞻所在,於此作戰可望贏得國際支持。

因此,在平津戰事結束未幾,國府便主動在上海挑起了紛爭,並最終引發了淞滬會戰。淞滬會戰之初,日本叫囂“三日攻占上海,三月滅亡中國”,而實際光淞滬抗戰這一個戰役雙方就打了將近3個月,經曆了進攻-相持-失守三個階段,蔣介石在此間投入75萬兵力——民國將近6成的部隊,其中包括大部分中央軍,當然,損失毫無疑問的慘重,傷亡達到投入兵力的三分之二。大家想必有疑問,為什麼以空間換時間,以圖消耗戰的蔣介石要在上海這片彈丸之地,投入這麼多兵力,到後期基本投入多少就損失多少的情況下還不願放棄呢?蔣介石本質上是個賭徒,雖然他做好了持久消耗戰的最壞打算,但從內心深處來講,他仍在盡一切努力避免拖入消耗戰,他在上海這麼不計得失地填坑,其主要原因也就在這裏,他希望在上海的頑強抵抗能換來友邦的同情,以此避免長線作戰。但是友邦會支持嗎?在10月召開的布魯塞爾會議上,友邦倒是討論了這一問題,但蔣介石寄予厚望的英美等國基本都態度曖昧,而唯一明確表態要出兵的反而是跟蔣介石恩怨多年的蘇聯——當然,蘇聯最終也不過是說說而已,能給點武器就不錯了,至於出兵就算了吧。

當然了,三個月的淞滬抗戰,損失了這麼多,雖然從軍事角度來講純屬瞎胡鬧——不管是李宗仁還是前期指揮作戰的馮玉祥都對老蔣的戰法頗有異議,認為老蔣此舉不過是無端斷送大好男兒的性命罷了,但終究還是聽了聲響,最起碼日本叫囂三月滅亡中國的狂言成了笑談,也因此提高了國府的威望。淞滬抗戰已畢,接下來南京便成為日本攻擊重心。

鬧劇慘劇

蔣介石在淞滬會戰中為了那無謂的國際觀瞻而不惜讓戰事一拖再拖,拖到最後,日軍火力全開,淞滬戰場遂成為人間地獄,而這造成的後果不單是大好男兒魂斷十裏洋場,更可怕的後果是,中國軍隊在目睹了如此驚人的死傷之後,膽氣已寒——所以,當蔣介石猶豫再三,終於下達了撤退令後,撤退變成了潰退。原先中方在蘇錫常一帶構築有防禦工事,規劃也是且戰且走,充分利用這些工事來拖延時間,然而,很顯然,在淞滬戰場上遭遇重挫的中國軍隊已經無心戀戰,他們放棄了預定計劃,放棄了蘇錫常的防禦工事,一路狂奔,直往南京而去。事已至此,門戶大開的南京顯然已經守無可守,在召開的軍事會議上,多數人都提議棄守南京,然而,蔣介石再次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說南京是總理陵寢所在,不能輕言放棄,決定還是要守一守。

當時多數人都無法理解蔣介石何以作出這樣一個完全違背軍事常識的決定,這跟淞滬會戰在戰無可戰的形勢下還繼續投入那麼多兵力一樣完全是毫無意義的魯莽犧牲行為。事實上,蔣介石之所以在淞滬戰場上明知不可為還要勉力為之,正是因為他采用了另類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他所考慮的並不是繼續增兵有多少軍事意義,而是有多少政治意義,此次同樣,蔣介石對南京需不需要守這個問題,采用的同樣是政治角度。蔣介石是個真正的賭徒,他有股隻要有一線希望便不惜血本也要爭取的擰勁,而此次他所要爭取的希望並不是南京一城一池的希望,而是友邦的支持。這次,他有了確定的目標,那就是信誓旦旦說要出兵相助的蘇聯。蔣介石雖然口口聲聲說要抗戰到底,但事實上,他對抗戰的前途從本質上來說並不樂觀,他賭氣式的軍事部署,其實正是說明了這一點,而這樣的心態,就使得他拚盡全力也要去抓住友邦這樣一棵救命稻草。

既然說要守,那當然得有人負責指揮,而大多數神誌清醒的人都不願蹚這渾水,而蔣介石看到舉座默然,賭氣說,如果你們沒人願意負責,那就我來負責,這激將法一出,果然就有人上套——唐生智!唐生智此人向來就愛出風頭,但是,自打被新桂係東征幹翻之後,唐生智就遠離了主流視線,好不容易拿著老蔣給的大洋複出一把,一年沒到就又下野了,憋了這許多年的小唐,大概也是一時頭腦發熱,覺得該他出風頭的時候了,居然就表示願意指揮南京保衛戰。蔣介石一看居然還真有人願意當這個冤大頭,那還說啥?就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