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盧溝橋事變到徐州會戰,仗打了將近一年。從中國方麵來說,我們的正麵抗戰犯了很多錯誤,作為全局指揮者,蔣介石頭腦不夠清楚,思路不夠連貫,以至於屢屢作出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這樣無謂的犧牲,在這兩場戰事中,我們的收益成本比實在是低得嚇人。然而,我們的錯誤隻是戰術錯誤,以空間換時間,通過正麵作戰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的戰略方針是正確的,我們很慘是沒錯,但日軍也沒好哪兒去。日本一開始自然是想速戰速決,還提出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口號,但是日本也犯了錯——沒能將口號轉化為行動。日軍此次作戰,說實在還是有些小家子氣,他們沒有在一開始就將所有兵力投入到中國戰場,對中國守軍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打擊,而是打到哪算哪,用多少投入多少,以至於打了快一年,熱鬧是挺熱鬧,但是不免有些隔靴搔癢之感——到現在沒能深入中國腹地就是明證。沒錯,日軍贏得了每一次會戰,中國軍隊除了有限的騷擾,根本不能對日軍造成威脅,但是,日本要贏得的不是有限的幾次會戰勝利,而是全麵占領中國,如今的情況是,日軍的足跡甚至還沒抵達中國的中西部地區,距離全麵征服自然還相差了十萬八千裏。軍事進展緩慢還隻是一方麵,對日軍而言,更大的麻煩是他們的戰略儲備眼看著已經不足以支撐到他們全麵征服中國的那一天了——這就是現代戰爭中小國最大的悲哀。現在戰爭是總體戰,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即從戰鬥力而言,中國當然弱於日本,但從戰爭潛力來講,地域廣袤、人口眾多的中國卻遠甚小國日本。如日本這樣的小國要征服中國這樣的大國,就必須進行閃電戰,在最短時間內掐斷中國一切戰略要衝,尤其是迅速深入中西部腹地,然而,日軍不想如此冒險,他們也想穩紮穩打,但悲哀的是,越是這麼想,他們的機會就越小。日本既然下定決心要征服中國,他們就不應該再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事實上,如果日軍一開始就迅速多線挺進,中國守軍根本就來不及進行針對性部署,但是,日軍指揮官雖然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擅長進行戰役指揮的一群人,但在戰爭指揮上,他們卻是群二等殘廢。
對於日本而言,雖然他們相對平穩地占領了華北和華東,但由於戰略儲備的嚴重不足,已經快要失去進行大規模進攻的能力了,為了把握住這即將逝去的機會,天皇陛下決心畢其功於一役,下達總攻令——1938年6月,在抗戰史上具有決戰意味的一場戰事——武漢會戰正式打響。此戰對於雙方而言都沒有任何秘密可言,一切問題都在台麵上:日軍希望迅速占領武漢,並以此擊潰中國守軍主力,並以此贏得向中西部腹地延伸的機會;而中國方麵則希望盡可能拖住日軍,消耗日軍,力圖在此會戰後讓日軍失去大規模進攻能力,並將戰事徹底導向對中國相對有利的持久戰方向。
跟先前多次會戰一樣,此次武漢會戰的核心還是一個字——拖,而為了拖,國民政府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比如說史上頗有爭議的花園口決堤事件。徐州會戰之後,日軍氣勢洶洶,沿隴海線大舉西進,於6月6日拿下開封,不日將取鄭州,直接威脅武漢,為免鄭州這樣的交通樞紐落於日本人之手,國府想出了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在6月9日將鄭州近郊的黃河渡口花園口堤壩炸毀,史稱花園口決堤。花園口決堤的爭議在於,雖然日軍被迫修改了武漢會戰的計劃——由原先沿淮河主攻改為沿長江兩岸主攻。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黃河改道之後,形成了囊括豫皖蘇三省的黃泛區,造成89萬人喪生,而難民更是不計其數,而日軍也並未停止進攻武漢的步伐,隻不過是換了個計劃罷了。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難說清花園口決堤的利弊得失了,對該事件的評價也頗是兩極化,支持者認為以水代兵是無奈之舉,為免亡國滅種,兩害相權取其輕,要說責任,也是日軍侵略之責,反對者自然認為此舉實在過於極端,國府所造罪孽尤甚日軍——要知道南京大屠殺也不過是30萬人,花園口決堤是其三倍。當然,爭議之所以為爭議,就因為沒有確定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