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村寧次出了招,接下來自然輪到李宗仁接招。事實上,李宗仁早在日軍開始行動之前,就已經弄清了日軍的戰略意圖——這裏需要感謝在第二戰線上默默付出不求名不圖利的夏文運同誌(化名何益之),此公在反對侵華的和知鷹二的庇護下,曾多次將有利情報通報第五戰區,此前台兒莊大捷便多得其力。在了解了日軍的作戰意圖後,李宗仁便準備將計就計,在襄花公路上設伏,趁著日軍不防,誘敵深入之後來一次大規模伏擊戰,而其選中的主力部隊則是湯恩伯部。
這算是李宗仁與湯恩伯的第二次合作了,此前在台兒莊之戰時雙方已經打過照麵,如諸位所知,由於派係瓜葛牽扯其中,雙方相處不甚融洽,李宗仁也對湯恩伯未能迅速南下台兒莊頗多怨言,這次又來了,湯恩伯再次頂回了李宗仁的建議。湯恩伯反對的原因無外乎兩條:其一,湯恩伯認為李宗仁讓他屯重兵於桐柏山南麓的部署風險太大,不易把握,深恐行蹤暴露而陷入山地苦戰的境地;其二,老生常談的問題,湯恩伯的老大是蔣介石,而蔣介石跟李宗仁的關係人所盡知,湯恩伯不信任李宗仁也是自然之理。李宗仁對湯恩伯的第一印象本就不佳,此次不遵將令,自然更讓李宗仁心生不快,在李宗仁的回憶錄裏,更是充滿著對湯恩伯貪生怕死、狂悖不羈、治軍無方的惡毒攻擊。
湯恩伯當然不像李宗仁在回憶錄評價的那麼差。事實上,湯恩伯是中央軍中難得的善戰之將、個中翹楚,抗戰之初在南口一役中與日軍血戰十日的表現也頗為人稱道,在豫湘桂戰役之前,湯恩伯在抗日戰場上屢挫日軍,被日軍視為難得的勁敵,其作戰能力自然毋庸置疑。湯恩伯最擅長的是機動作戰,跟一般中央軍習慣於硬橋硬馬地拚陣地不同,湯恩伯指揮作戰更為靈活,把握戰機的能力也很出色,經常能出其不意地給對手以毀滅性打擊——比如台兒莊大捷就是經典案例。但是,湯恩伯之所以爭議很多,原因就在於他的缺點和其優點同樣突出,甚至,猶有過之。
湯恩伯為將最突出的缺點就是團隊意識淡泊,我行我素,不服管束,而這恰恰是他的最大優點——崇尚機動作戰所致。湯恩伯屢屢能打勝仗,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他對戰機的把握堪稱爐火純青,但與之同時,湯恩伯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向來就以保存實力為先,而且是不惜一切代價保存實力。為此,他當然也就顧不上友軍死活了。為了保存實力,湯恩伯向來六親不認,也從來就不懼怕跟長官頂牛,因此,湯恩伯在國民黨將官中堪稱鬼見愁,不單是李宗仁這樣的雜牌管不動他,甚至中央軍高級將領也管不動他。
因此,為什麼湯恩伯是常勝將軍呢?因為湯恩伯作戰的底線就是避免打敗仗,而為了不打敗仗,他連天王老子都不認賬,他規避一切打敗仗的可能性,所以或許我們不該稱其為常勝將軍,不敗將軍的名號應該更能體現他的特點。湯的勝仗,說白了,很多是靠友軍的重大犧牲換來的,等到友軍犧牲得差不多了,對手消耗得差不多了,然後他去靈活機動地撿現成——當然不否認能做到這一點,也是能力的體現。李宗仁痛斥其非,雖不免言過其實,但也非全然惡意中傷。如湯恩伯這樣的將領,確實容易把跟長官跟同僚的關係搞得一團糟,是個典型很少有人喜歡的主兒——不過,蔣介石就喜歡他,作風“穩健”,能打勝仗,更妙的是,除了老蔣之外,他誰都不吝,如此符合蔣介石需要的將領,真是打著燈籠也難找啊。但是,話說回來,作為軍人,第一要義就是服從命令,需將團隊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如湯恩伯這般為其常勝之名屢屢違逆上司之命的將領,就算打了再多勝仗,又有何值得稱道之處呢?
當然,湯恩伯最受爭議的,還不是他獨來獨往的作風,而是所部軍紀弛廢已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河南百姓有雲“寧願敵軍來燒殺,不願湯軍來駐紮”,又說“水、旱、蝗、湯,河南四荒”,其中“湯”即湯恩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