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新桂係篇(31)(3 / 3)

在隨棗會戰中,由於湯恩伯不願從命,李宗仁的部署也隻能常規布陣了,具體如下:以張自忠第33集團軍防守大洪山南麓、京鍾公路和襄河兩岸;而主力第八十四軍和八十四軍防守隨棗一線;以孫連仲第二集團軍和孫震第二十二集團軍防守桐柏山北麓唐河、南陽至桐柏一線。4月底,日軍向襄花公路發動猛攻,初時如岡村寧次所料,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在襄東平原大開殺戒,而湯恩伯部在跟日軍稍作接觸之後便引軍北遁,先至泌陽,而後還嫌不夠安全,直接退到了豫西舞陽一帶。而我正麵部隊由於缺乏側麵部隊的策應,自然無力長期消耗,雖奮勇抵抗,然終勢單力孤,兼之第3師團不時施放毒氣,我軍損失慘重,終於5月7日丟失了隨縣,日軍趁勢追擊,在5月8日突破八十四軍第二道防線,攻取了棗陽。與之同時,日軍的兩翼攻勢也在5月8日後更趨凶猛,早在5月初就開打的南路軍在中路軍攻取棗陽的有利態勢下一路北上,接連突破第33集團軍各部防線,於10日連取棗陽以北的湖陽鎮、新野等地,並直接威脅唐河一線,而北路軍也自信陽發動攻勢,向桐柏發動進攻。

戰事至此,看似日軍進展神速,有望將我第五戰區主力圍剿於桐柏山和大洪山一線,但是,在表現神速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巨大危機,這些危機來自兩方麵:其一,我桐柏山以北各軍尚未投入戰鬥,尤有反擊的後勁,其二,日軍雖連續突破我軍防線,但我軍並未崩潰,以張自忠第33集團軍為例,其部雖遭受日軍南路軍重兵圍攻,一度頗為狼狽,但各部章法有度,進退有致,日軍並未消除我軍對其的側背威脅。因此,當5月10日,李宗仁命令湯恩伯部配合孫連仲部南下參戰之後,我軍便立即扭轉了戰場頹勢,改守為攻,反而形成了對日軍在襄東平原的反包圍,14日,我軍收複新野、唐河,並於15日配合日軍包圍圈中我軍發動總反攻。16日,我軍克複桐柏,粉碎了日軍合圍計劃;19日,經曆4天血戰,我軍重創日軍,收複棗陽;與之同時,我33集團軍配合漢江北岸的江防軍攻擊日軍南路軍大本營京鍾一線,切斷其交通線,日軍乃被迫退守隨縣;22日,該部向隨縣逼近,23日,隨縣克複;隨棗會戰宣告結束,中日乃恢複戰前態勢。

隨棗會戰是中日抗戰以來日軍首次既未能攻占一城一池,也未能有力消耗我軍的戰事,而日軍真正意識到持久戰的到來,大概就是於此。當然了,第五戰區所部一日不除,武漢日軍就一日不能安寢,為了睡個安穩覺,日軍也非得將第五戰區各部一網打盡不可,較量還在繼續。

棗宜會戰

玉碎!絕代勇將!

在整個1939年中,日軍為了清除我軍各戰區對武漢的威脅,接連發動了南昌會戰、隨棗會戰以及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的情緒大抵是從無比振奮——南昌會戰中日軍以武漢會戰中遭遇重挫的哀兵101師團和106師團為主力花了7天就奪取了南昌;到皺緊眉頭——隨棗會戰高開低走,不論是占城還是殲敵,都一無所獲;再到長籲短歎——岡村寧次在跟老對手薛嶽的較量中再度顏麵掃地,薛嶽通過靈活機動的作戰策略讓日軍重新認識了中國軍隊的戰力。經此三戰後,日本雖不願接受,但仍然不得不承認他們已經陷入了中國戰場的泥沼,短期休想脫身了。

被拖入持久戰的日本已處於極端的困境之中,他們無力進行大規模進攻,隻能寄希望於鞏固已占領區和進行政治誘降,但是這兩點中的無論哪一點實行起來都不順利。要完成對已占領區的控製,日軍勢必要投入大量兵力,而這無疑將極大影響日軍的作戰效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在1939年進行兵力重整,將大量新編的師團替換精銳師團,投入到對已占領區的統治工作中,但由此也產生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日軍擴軍速度實在太快,日本本就不寬裕的經濟更加吃緊。要命的是,即便擴軍規模如此之大,日軍也難以麵麵俱到,在廣大後方,中共大量的敵後部隊蓬勃發展,甚至國共雙方還有閑情逸致爭風吃醋搞摩擦。至於政治誘降,日本看似釣了條大魚,國民黨二號人物汪精衛上了鉤,但是日本一定沒想到,汪精衛所謂的二號隻是地位,而不是實力,他不過是個空架子罷了,而真正有實力的蔣介石,卻對日本一直態度冷淡。對日本而言,光是在中國解決武漢會戰之後的善後問題就已經夠頭疼了,外交還遇到了麻煩,北邊的蘇聯就對日本構成了強大的壓力,尤其是武漢會戰之前的張穀峰戰鬥中,日軍就被蘇聯遠東軍揍了個鼻青臉腫,以至於武漢會戰之後,日本不得不調整戰略部署,將大量精銳調入東北來應付蘇聯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