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老蔣這些嫡係將領的能耐,除了謊報軍功就是戰意懈怠,沒一個指得上的,此次他將白崇禧調往華中,雖說主要是想拆了李白組合,但顯然同時也想讓白崇禧幫他在前線撐撐場子。還是黃劭竑看得明白,他跟白崇禧說:“你和德公在南京高高在上做副總統和國防部長,不是等於關在籠子裏的鳥一樣麼?現在蔣要把籠門打開放你出去,還不快快地遠走高飛……他正開始要整我們,我們就要借此機會出去。到了外麵,再反過來整他……時機到的時候,就可以同共產黨妥協言和。蔣到了無法應付的時候,必定下野,德公就可以出來收拾局麵。”黃劭竑分析得夠透徹,他為桂係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蔣介石不是要整我們嗎?咱騎驢看唱本,走著瞧,看最後到底是誰整誰!
殘局
擱平常時節,副總統這個位子就是個橡皮圖章——隻要總統不出問題,那副總統就是個擺設。但是,如今的局勢微妙就微妙在不同尋常上,以黃劭竑的判斷,總統蔣介石的敗亡隻在反掌之間,而一旦總統出了問題,那副總統這個橡皮圖章就成了金字招牌。因此,在這樣的局麵下,白崇禧在外當個統兵一方的封疆大吏就遠比在京城做個樣子好看卻被處處掣肘的國防部長有用得多,白崇禧帶的兵越多,統轄的地域越廣,桂係的資本就越雄厚,而與之同時,李宗仁的機會也就越多,副總統的價值也就越大。白崇禧當然是個聰明人,一點就透,他立即意識到桂係渴望多年執掌中樞的機會要來了,因此當即表示願意履任。
果然,隨著中共戰略決戰的展開,蔣介石政權很快便到了崩潰的邊緣。
首先是遼沈戰役,以當時的戰略態勢來看,這是一場根本就無懸念的戰事——彼時東北野戰軍坐擁70萬兵力,兵精糧足,控製了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而當時的國民黨軍隊則隻有沈陽、長春和錦州這三個孤立的據點,東北守將衛立煌手中僅有55萬兵力,其中正規軍48萬,顯然,不論從什麼角度來看,共軍都全麵壓倒了國軍。中共如今在東北所擁的壓倒性優勢自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戰爭初期,林彪還曾有過四平街慘敗,要不是美國方麵強烈要求蔣介石就此收手,林彪可能再沒翻身之日。可悲的是,當代宋襄公蔣介石耳根子太軟,優勢意識又太強,而隨著關內戰事的全麵展開,東北竟停戰三四個月之久,這也讓林彪獲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此後林彪率部三下江(鬆花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終於一掃先日慘敗陰霾,而東北形勢也就此發生逆轉,終至如今國軍的不可收拾之局。
遼沈戰役是國軍無能的一個經典範例,在戰事開打前6個月,蔣介石就跟衛立煌在東北的防禦問題上爭執不休,蔣介石要衛立煌打通沈錦線,將主力撤至錦州,與華北的傅作義形成呼應,此後進可攻退可守,結果衛立煌死活不同意,偏要固守那三個孤立據點,對蔣介石的方案多方抵製,以至於從3月吵到9月,國軍竟連個統一的防禦方案都沒有。而在戰鬥開始後,衛立煌依然跟蔣介石對著幹,林彪集中兵力攻打錦州,蔣介石要衛立煌派兵增援,衛立煌竟稱錦州之圍須關內部隊解除,因此任憑蔣介石喊破了嗓子,他就是不動一兵一卒,蔣介石無奈,隻得親赴沈陽部署一切,從關內調集兵力組織救援。而後林彪圍點打援,國軍增援錦州的部隊竟被我軍生生堵在了塔山一線,以至於我軍對錦州發動炮火攻勢後,竟在一天內攻破城池。而此後的遼西會戰中,東北國軍主力廖耀湘兵團10餘萬人被東北野戰軍圍殲,而廖耀湘本人也被生擒,至於其後的沈陽戰事,也不過是盡人事罷了。遼沈潰敗,蔣介石盛怒之下,將不聽命令的衛立煌撤職查辦,隨後將其軟禁在南京,以資懲戒。遼沈戰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曆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反正及投誠6.49萬人,起義2.6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勝負得失,一望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