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度心有大小之誤(2 / 2)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劉備兵敗呂布後,到許昌投奔曹操。一天,曹操看到梅子青青,又遇煮酒正熟,便邀請劉備飲酒賞梅。曹操問劉備:“當今天下誰可稱為英雄?”劉備深怕曹操看出自己胸懷大誌,更因與國舅董承等謀害曹操之事,心中戒備很深,常在後園種菜表示不關心國家大事。曹操突然問起這個問題,劉備假裝糊塗,言不由衷,連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搖頭否定。曹操一針見血地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劉備)與操耳!”劉備聽了大吃一驚。這時天下大雨,忽然一聲響雷,劉備借機聞雷失箸。通過“煮酒論英雄”可以看出曹操在群雄逐鹿的亂世之胸懷。

當初許褚前來投奔時,曹操壯之曰:“此吾樊噲也。”初見荀彧時,曹操大悅曰:“吾之子房也。”在官渡之戰時,鍾繇運送兩千餘匹馬至前線,曹操寫信給繇:“得所送馬,甚應其急。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勳也。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毛玠在立儲問題上以袁紹立幼不立長導致禍亂來勸諫,曹操曰:“此古所謂國之司直,我之周昌也。”通過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曹操把自己手下看作西漢開國功臣,其心懷可以由此得知。

赤壁之戰前,曹操下江南時宴長江,橫槊賦詩,體現了曹操掃平四海、稱霸天下的英雄之誌。自平北方後,作《觀滄海》,流傳千古。一般人又怎會有其如此壯闊的胸懷?

赤壁之戰,曹操即使被殺得大敗,也並未因此一蹶不振。相比劉備在火燒連營八百裏後鬱鬱而終,曹操之心胸可謂廣闊。

曹操心胸寬廣的表現還在於能容人之失。曹操與袁紹官渡決戰勝利後,於圖書中撿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麵對裏通賣國之將,自古以來都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曹操的處理辦法前無古人,令人大跌眼鏡,一把火燒去,不能不說他心胸開闊,乃大容大智之作也。

曹操雖有濟蒼生、安黎元的誌向,但是因為其多疑、嫉妒的性格,以及“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極端利己主義思想,他難以成為漢末的周文王,隻能做一個亂世奸雄。

劉劭在《人物誌》中說,優秀的人才,應該具備精深微妙的精神,美好厚道的品質,宏遠廣闊的誌向,纖細謹慎的胸懷。精神精深微妙,才會領悟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品質美好厚道,才會器量宏大;誌向遠大,才能擔當重任;心思纖細,才會謹慎小心,不致造成令人悔恨的過錯。

首先,人與外界事物接觸,主要是通過直覺與感知來實現的。優秀的人才,體現在其對外事外物的敏銳感受和對其精神的瞬間領悟的渾然一體。感受得深刻,才能領悟得透徹。

其次,古今中外,人們曆來都很重視人才的道德品質。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儒家、墨家就提出了“選賢任能”和“尚賢”的主張,後來又形成“德才兼備”這個傳統的選拔人才的標準。北宋的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指出好品德不僅是人才的必備條件,而且對人才的成長起主導作用。無數傑出人才的成長史告訴我們,高尚的道德品質是個人成才的內在動力,是促進人才健康成長的精神力量。

再次,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永遠漂流不定,隻會到達失望、失敗和喪氣的海灘。成功者總是那些有遠大誌向的人,鮮花和榮譽從來不會降臨到那些像無頭蒼蠅一樣在人生之旅中四處碰壁的人頭上。

最後,小心謹慎既是做事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其實,人的一生就是由做事與做人係列串成的。生命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環節都不可疏忽。要保持穩步前進,少後悔少遺憾,就必須要步步謹慎、步步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