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認為英國之所以堅持不屈,是寄希望於美蘇兩國,如果蘇聯被摧毀,英國的最後希望就會破滅。“巴巴羅薩計劃”是一個采取突然襲擊的手段,用“閃電戰”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快速消滅蘇聯的作戰方案。為此,希特勒進行了一係列的偽裝和欺騙,他要求做到“當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時,全世界大吃一驚,並感到難以置信”、“造成曆史上的最大騙局”。
1940年德國占領法國後,製定了一個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後來被迫放棄,目的在於全力進攻蘇聯。但是為了掩蓋“巴巴羅薩計劃”,卻作出實施“海獅計劃”的假象。他們向德軍大量發放英國地圖,給部隊配備英語翻譯,並在英吉利海峽和加萊海岸集結渡海和登陸的作戰部隊,在海岸上配置了許多假火箭,派部隊頻繁地進行登陸演習,然後偷偷地把大軍東調。
與此同時,希特勒派人到日本說服他們作出“攻蘇”的姿態。於是日本擴大了關東軍和朝鮮軍的編製,還調動了國內部隊予以補充和加強。煞有介事地把進攻蘇聯軍事動員的秘密代號定為“關特演”(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擺出一副在“滿洲”集結兵力進軍西伯利亞的架式。其實狡猾的日本人,不僅在配合德國搞欺騙,而且也是在麻痹英國和美國,掩蓋他“聲北擊南”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作戰意圖,真是一箭雙雕,一舉兩得。
但是斯大林卻上當了。作為蘇聯最高統帥的斯大林,麵臨著一個戰略防禦的重點放在西方還是東方的問題。他根據自己的判斷,把重點放在東線,配備軍力約100萬,準備“以百萬對百萬”。在遠東部署了30個師,約85萬陸軍,飛機2800架,坦克2700輛,潛艦103艘。而在西方,而對德軍及其仆從軍的漫長的包圍線,卻隻部署了70萬左右的正規軍,同德軍的兵力根本不成比例。
究其受騙上當的原因,還是斯大林過於相信他在1939年同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規定:締約雙方互不使用武力;不參加直接或間接反對締約國的另一方國家集團;同時兩國還要“密切接觸,交換情報”。
1941年上半年,歐洲戰雲密布。英國首相丘吉爾已獲悉有關德國進攻蘇聯的情報,他專門給斯大林寫信提醒他;德國已經在南部調動坦克師——這是進攻蘇聯的兆頭。6月1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將有關的消息轉告斯大林。斯大林不僅不重視,反而授權塔斯社發表聲明:“德國與蘇聯同樣遵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條件”,“關於德國打算進攻蘇聯的傳聞是毫無根據的!”
然而5天後,周恩來發去的電報,讓他不能不重新考慮了。
周恩來的情報是閻寶航提供的。遼寧海城人閻寶航早年就讀於英國愛登堡大學,學成回國後,作了張學良的幕僚。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之後,把他介紹給周恩來。閻寶航從此加入了共產黨,直接受周恩來領導,從事秘密工作。1941年春,希特勒為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拉攏日本一起進攻蘇聯,便派出“狼團”到東方活動。在上海,他們泄露了德軍行動的準確日期——最初定為6月15日,後又改為6月22日。閻寶航通過關係獲得這個重要的情報後,立即報告了周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