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雷德裏克大帝將效率原則運用在軍隊,按照科學方法行事,或許是成功的第一個事例。之後世界的很多國家,在這一原則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普魯士的行政機構、法國工程、英國機器製造和衛生管理。如今,德國的陸軍和行政機構、實驗及工業學校,大不列顛的海軍、市政及檢查設施,法國的高速公路、藝術和葡萄,美國的實驗基地、改革製度和工廠等也在這一原則的影響下取得了奇跡般的發展。甚至在一些不起眼的領域,人們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於是“計算”“單位消耗”“交叉檢查”“事例評估”“科學組織”等等就成為人們進行生產的激勵。有了這些,人們在決定生產政策時就能避免意見不一致。一些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對一些自身的事項,如政府改革、少年法庭、慈善組織、再受教育和假日培訓、宗教複活和公共教堂、平民平等參政和市府的大眾計劃等等,也按照這一原則決定了工作的實施。總的說來,效率被廣泛運用於各個領域,也沒有什麼能把它阻擋在外。到這個世紀中葉,西方文化中每一部門的決定因素就是效率原則。如若中國不引進西方的這一成功的方法,那麼中國人就顯得愚昧了,就好比是十六世紀的人反對二十世紀的人一樣。從實際專業技能方麵來說,我們勝過在智能方麵與我們相當的先輩們。所以,未將潛力發揮出來的中國人,在效率方麵是超不過我們的。中華民族是個古老的民族,也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民族。很多少數民族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影響而被同化了。朝鮮、安南、暹羅、緬甸、尼泊爾也一度是中國的附屬宗國。如今,受到西方的衝擊,人們的思想開始轉變為發奮向上。看到國家的衰弱,政府的無能,人們失去了信心。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日本打擊了中國人的自信。雖說,日本與好戰的英法國家有過戰爭衝突,而且還失敗了,可是外國文化卻被低調的日本人吸收進來。我們的民族是新出現的、野蠻的民族,曾經日本人也這樣認為過。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敗給了引進其文化藝術的日本。戰爭結果讓中國人大吃一驚。日本怎麼就變強了呢?除了裝備西方的武器,還有什麼因素呢?為了讓中國也變得強大起來,中國人也進行了改革。可是慈禧太後發動了軍事政變,她喪權辱國,在一九零零年向侵略者割地,賠償巨款。很顯然,中國最終會走向滅亡,因為當前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麵,農奴製仍然沒有廢除。中國要想再次變得強大起來,就得靠有識之士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如今西方在很多部門和領域領先於中國,而西方文化和教育是中國目前最需要引進和吸收的。
科舉製度決定了中國人在中國曆史和古典文學方麵學習知識,而自然科學、地理、他國曆史等西方的基本學科,是不會在中國的學校裏出現的。科舉考試是從聖人作品中出題,學子們就必須會背誦四書五經,考試時,還必須按照固定的八股文格式答題。這對於學子們來說是競爭性的考試,在各級考試中,考中的人會被承認相應的身份,一些人還能因此進入仕途。省試就是清政府在省會城市裏舉行的中型考試。整個考試總共舉行了三天,每年都有數千想要當官的學子來到這裏競爭。然而,隻有百分之一的人才有資格參加最後的禦試,即在京城三年舉行一次的殿試。如果學子們在殿試中取得好成績,那麼政府就會給他們官做。
慈禧太後在六年前親下詔書,宣布廢除科舉製。之後,清政府效仿西方改革教育製度,出台了一係列新的政策。它規定各級學校應由政府來創辦,學校開設了儒家經學和西方科學,按照行政區的大小分別設置了不同級別的學校。政府在農村成立了初級小學,城鎮成立了初級學校,縣成立了“中學”,省成立了大學和師範學校。隨後,這裏又出現了專門性的學校:商業學校、技術學校、農業學校、軍事學校和政法學校。其中,京師大學堂是當時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
新式教育很快在中國盛行開來。在科舉考試時期,人們是每人一個小屋,在裏麵答題。如今的大學修建了大教室,很多人可以一起學習。有的寺廟中也開辦了學校,小學生們在圓柱屋頂的教室裏整齊地站著,在麵目凶惡的戰神和慈祥的觀世音麵前背誦課文。在新的教育製度的影響下,為了能在教育上站穩腳,舊式教師們把長衫換成了短上衣。可是他們仍然嫉妒那些受過西方教育的要求加薪酬的教師們。前不久,一個省立大學缺少一個數學教授。因此,這所學校從和它關係好的美國學校聘請。大學要求教授要熟知比例計算和代數知識。因為這些都是中國人都不懂的數學知識。中國的學校很缺乏能教西學的教師,很多人為了學習西學就去日本留學,掀起了一股留日熱潮。三年前,有一萬五千人到東京學習。如今中國人對日本產生了反感,留學生也不過就三四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