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的軍隊在鳴條打敗了夏桀的軍隊,夏桀隻好逃到南巢,最後就死在那兒。因為改朝換代被說成是天命的變革,所以商湯伐夏就被稱為“商湯革命”。
3.商代興衰
商湯逝世後,兩個兒子先後繼位。第四個商王是太甲,他執政以後品行不端,被開國元老伊尹流放到桐,伊尹代行天子。過了3年,伊尹認為太甲已經改過自新了,就重新請出太甲,恢複了他天子的身份。曆史上也有些記載認為是伊尹篡奪了皇位,太甲積蓄力量奪回王位。但是,從後代對伊尹的尊重來看,伊尹應該是一個忠臣,所以他流放太甲又請回太甲的故事就成為許多攝政大臣的效仿先例了。
商朝建立之初,國都定於亳。此後300年當中,因為王族內亂和黃河水災的原因,都城接連搬遷5次。
商代曆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與內部的政治鬥爭有一定關係。盤庚登基的時候,他認為隻有遷都才能改變不安定的局麵,所以執意遷都。但這時並沒有直接的天災和動亂,大多數人都不願意遷徙,貴族和城市居民勢力甚至不惜以武裝對抗來抵製。盤庚聲稱要將拒絕遷都的人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著威脅新邑。
公元前1300年,盤庚帶領願意遷都的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所以商朝又被稱作殷商,或者殷朝。他在那裏重新規劃了商的政治統治,衰落的商朝又出現了複興的局麵,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經濟得到發展。以後200多年,商朝一直沒有遷都。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他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即位以後,他兢兢業業,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分別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13000人。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獲得大量俘虜。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文物都被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這樣的重器。商朝後期製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現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另一件“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工藝高超,代表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商代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麵也都取得不小的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麵,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因為武丁的廟號是高宗,因此這次中興稱為“高宗中興”。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並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到了紂的時候,四方諸侯開始起來反叛。麵對這種情況,紂王又不聽忠諫,一意孤行,而且荒淫殘暴,寵幸妲己,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矛盾,削弱了自己。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紂王才組織軍隊,倉促應戰。結果,紂王的軍隊毫無鬥誌,奴隸陣前倒戈,向武王的軍隊投降。紂王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台,燃起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後來明朝作家許仲琳以此為素材,創作了經典神話作品《封神榜》。
到了中古的時候,關於商代的直接記錄已經很少了,很多人對於商代的曆史都持懷疑態度。直到1899年前後,國子監官員王懿榮在給自己治病的藥中發現了一種叫“龍骨”的龜甲,上麵居然刻有很多像文字的符號。他收集了很多這樣的龜甲,最終確定這是商代的文書。後來人們借此繼續發掘,終於在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古代的遺物,證明那裏曾經是商朝國都的遺址,於是就叫它“殷墟”。
這些被偶然發現的商代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甲骨文把湮沒了3000餘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世人麵前並讓人們識讀。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並使商代曆史成為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15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商朝的統治階級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征的時候,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占卜一下,是吉利還是不吉利。占卜之後,就把當時發生的情況和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經過幾代人的整理和研究,今人揭開了甲骨文中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曆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
殷商奴隸主死時除了用大量的珍珠寶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還流行把許多奴隸活活殺死殉葬。在一座商代大墓旁邊的墓道裏,一麵堆著許多無頭屍骨,一麵排列著許多頭顱。據甲骨片上的文字記載,商貴族祭祀祖先,會大批屠殺奴隸做供品,最多的竟達到26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