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夏、商、西周——從部落轉向國家(2)(1 / 3)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使我們對殷商時期的社會情況也能有確鑿的認識。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就提前到商朝了。

4.姬姓諸侯滿天下

周文王是曆史上有名的賢君,他的父親並不是古公宣父的長子,按父死子繼的原則不能繼位。古公宣父後來被尊稱為太王。太王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曆。季曆頗有才幹,姬昌就是他的兒子。姬昌出身時有祥瑞出現,太王興奮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太伯和仲雍見狀,明白父親是想讓季曆繼位,以便將來再傳給姬昌,就主動讓賢,他們由岐山南下於荊蠻的今江蘇無錫一帶,依照當地風俗,成為那裏的君長。其後建立吳國,建都今江蘇吳縣。季曆之後,姬昌繼位,移都豐邑。

周文王時期,西岐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不斷加強,而商紂王因為橫征暴斂,昏庸無道,諸侯們對他已經離心離德。但是周文王時期西岐的實力與商朝相比仍處於弱勢。因為構成了對商朝的威脅,周文王姬昌甚至被紂王囚禁在羑裏。傳說周文王就是在羑裏將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象的。

但是商紂王輕信文王不會反叛,加之西岐方麵不斷地向紂王表示忠誠,進貢大量的財寶和美女,商紂王被這種假象所迷惑,不僅釋放了文王,還授予他征伐叛逆的權力。

文王回到西岐後,請到一位大政治家、軍事家薑子牙主持國家事務,西岐的實力進一步加強。不久,文王去世,武王姬發繼位。

武王時期的西岐已經有力量與商朝對抗了。登基的第二年,周武王把軍隊開到孟津,有800多個諸侯來到孟津會師。很多諸侯向武王提出討伐商紂王,但是武王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會盟結束後又回到豐鎬。

不久,武王終於帶領諸侯將商紂王推翻了,開創了周朝,不再沿用夏商的部落聯盟形式,而是將天下的領土全部收歸天子所有,然後再分封給功臣、皇室作為屬國。從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武王分封的屬國君主,絕大多數是武王的親屬:凡是姓姬的親族,每人都分到一塊大小不等的土地。如武王的弟弟召公火,封到燕國;管國國君是武王弟弟姬鮮;蔡國國君是武王弟弟姬度;霍國國君是姬處等。少數是建立功勳的官員,如功勞最大的薑子牙,封到齊國。對於暫時不能征服或不能消滅的部落,或者是有非常高貴血統的部落,也封一塊土地給他們。如夏朝的後裔封為杞侯,堯的後裔封為唐侯,舜的後裔封為陳侯,紂王的兒子武庚封為殷侯,留在殷都。

武王在建立周朝後不久就病逝了。繼位的是12歲的成王,周公旦和召公火攝政。周公是中國曆史上奠定傳統製度的關鍵人物。他製定了一套典章製度,就是被後世奉為圭臬的周禮。周公建立起宗法製度,即“嫡子繼承製度”,也就是以母親的身份和出生的先後,把所有的兒子區分為嫡庶長幼,有嫡立嫡,無嫡才立長。嫡長子就是大宗,大宗可以繼承父親的所有爵位和封國,小宗隻能降一等繼承。

周公掌握了主要權力,工作非常緊張,洗頭發洗到一半的時候有事要處理,就用手握住頭發,先處理政事;吃飯吃到一半,政務又來了,隻好把飯吐出來。周朝因此得以繼續發展強大。

成王還是個小孩,一次和弟弟叔虞在花園裏玩,撿了一片樹葉做成朝笏,封叔虞為屬國國君。這本來是小孩子的玩笑,周公知道了,堅持君無戲言,將叔虞封到唐國,這就是後來春秋時期的中原霸主晉國的前身。

但是周公也引起了大家的猜測,有人懷疑他想篡取國家的政權。周公沒有辦法解釋,後來人們在姬家祖廟中發現周公願意代替武王去麵對死亡的文件,這在那個時候是非常忠誠的表現,成王才真正相信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