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夏、商、西周——從部落轉向國家(2)(2 / 3)

就在大家猜測周公的時候,封為殷侯的紂王兒子武庚,在殷都與管叔姬鮮、蔡叔姬度、霍叔姬處一起發動叛亂,要重新建立商的統治。幸虧周公的冤屈及時昭雪了,周公和召公一起,指揮中央的軍隊,花費3年的時間平定了叛亂。

平定叛亂後,周公在豐鎬東麵新建一座都城,稱為洛邑。西部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西周的軍事製度是非常完善的。周王室建立了兩支常備軍,一支是駐紮在都城鎬京附近的宗周六師,保衛鎬京;一支是駐紮在洛邑附近的成周八師,目的是震懾殷商遺民。諸侯國也有自己的軍隊,以12500人為一軍,天子共有六軍,大國三軍,中等國家二軍,小國一軍。

成王和他的兒子康王,前後共執政50多年,中原地區不斷發展強盛,曆史上將此稱為“成康之治”。

5.國人暴動

成康之治大概維持了50年,康王的兒子昭王南征溺水而死。昭王的兒子穆王日益懈怠驕縱,周遊天下隻為了個人享樂,西征犬戎勞師無功。穆王的兒子共王竟然因為密國沒有貢奉三個他看上的美女,就滅了密國。此後的懿王、孝王、夷王因為不是父死子繼,諸侯都不大信服,夷王甚至不敢坐受朝拜,要到堂下來會見諸侯,王室的權力開始衰弱了。

公元前976年即位的厲王,更是一個荒淫的君主。他任用榮夷公將本來是大眾經營的商品改由國家專門經營,城市貴族因此大受其害;又相信衛巫的特務統治,發現有怨言的就誅殺,甚至到了用巫術斷定一個人是否有怨言,然後進行殺戮的程度;厲王將山林川澤全部收歸己有,不僅城市貴族不滿,更是損害了下層地主貴族的利益。

召公提醒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但厲王以為特務政治可以將民怨控製住,沒有調整政策,京畿地區的經濟、政治局勢非常危急。

西周的社會由天子、貴族、平民、奴隸四個階級構成。平民又稱為國人,政治上享有自由,也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大多是貴族階級的旁支遠係,與貴族階級的關係非常密切。國人階級同時也是甲士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公元前841年,在城市平民和城市貴族,即國人的領導下,在京畿地區的各處人民同時發動暴動,厲王被迫出逃,貴族們還要殺掉他的兒子,幸而有召穆公和另一位大臣周定公保護。召穆公、周定公二人被推舉共同攝政,第一次產生了由貴族政權的集體共治的中央政府,曆史上稱為“周召共和”,這一年又被稱為共和元年。

周召共和曆時14年。公元前828年,厲王在流亡地彘逝世,厲王的兒子宣王登基,恢複君主政治。

西周政權自從國人暴動以後一蹶不振,貴族勢力日益強大。宣王雖然有心恢複周室權威,但是討伐西戎和南方蠻夷的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宣王執政46年,隻是暫時維護了單一君主製形式上的統治,國家統一的力量越來越薄弱了。

西周中期以後,殷商風格的青銅器再次盛行,生產技術的進步使得器皿更加精美,已經開始使用焊接技術。陶器、紡織業、骨器、玉器、油漆木器、商業也得到發展。貨幣更加普遍,但仍然以貝類為主。

6.烽火戲諸侯

宣王的兒子幽王繼承王位後,西周的國運也就到盡頭了。公元前780年,京畿地區大地震,岐山崩裂,涇水、渭水、洛水同時幹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