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齊桓公和管仲
周室東遷以後,諸侯定期的朝聘和進貢日益減少,《春秋》記載,242年中,魯國朝聘進貢一共才有7次。魯國還是周王室血緣親近的親戚,其他諸侯的朝貢幾乎全廢止了。
春秋242年間,100多個諸侯國中吞並小國最多的晉、楚、齊、秦以及後起的吳、越是一等國;吞並較少的魯、宋、鄭、衛是二等國;陳、蔡、曹是三等國。二、三等國有權參與霸主召集的大盟會。其餘小國隻能做列國的私屬,給宗主國服役,不得參與大盟會。還有一種附庸國,地位更卑微。這些大小國相互間的關係,除了“強淩弱,眾暴寡”之外,其他關係是很少的。大國對小國,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獻納貢賦和賄賂,小國還得表示出曲盡恭順的樣子。小國對最小國,同樣是攻伐與勒索貢賦賄賂,隻要有侵奪的機會,絕不放過。例如邾、魯兩國境界交錯,邾人在翼築城,回來經過魯地武城,猛不防魯兵堵塞前後,邾人被捉當俘虜。小國也互相侵奪,所有國家都在互吞,大國吞大國,大國吞小國,小國吞最小國,到春秋末年,隻剩下晉、楚、齊、秦、越五大國和魯、宋、鄭、衛等幾個待亡的小國。
伴隨著周王室的衰弱,諸侯公室也發生了信任危機。公元前719年,衛國政變。衛國國君衛完在去洛邑覲見國君之前,被他的弟弟州籲和幕僚石厚殺害。公元前712年,周禮發源地魯國也發生政變,國君兄弟同室操戈。公元前710年,宋國政變,國君和司馬孔父嘉同時被殺。政變不斷成為東周公室內部的一大特色。
公元前720年,周鄭交惡,衰退中的周王室受到沉重打擊。鄭國因為擁立之功,在東周平王時代就非常顯赫。按照周王室的製度,封國和王室的卿地位是可以繼承的,於是鄭國國君一直兼任周王室的卿。接替平王的是周桓王,他實在無法忍受鄭莊公的專權和跋扈了,就宣布解除鄭莊公的兼職。鄭莊公不甘示弱,竟然發動軍隊將周王京畿內的莊稼哄搶而去,然後又冒充周王的命令,攻擊宋國。
接著鄭莊公三年不入朝,周桓王大怒,征調四方軍隊討伐鄭國。公元前707年,他親自率軍進入鄭國境內。鄭莊公不但不投降認罪,反而出兵應戰。周桓王大敗,在奔逃中被鄭國大將視聃射中左肩。當初分封建國的時候,各封國之間的關係就是平等的,如今作為中央的周王喪失威信,一個組織鬆懈的王朝再次出現,諸侯之間的征伐不斷爆發。
鄭國的霸主地位沒有最終建立起來,鄭國的實力優勢也沒有能長久保持,鄭莊公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去世。15年後,齊桓公即位,一個霸主時代才真正開始。
齊國是周朝功臣太公望即薑子牙的封國,本來是個大國,經過討伐東夷拓展了幾倍的國土,再加上豐富的沿海資源,經濟比較發達,國力很快就在諸侯中處於領先地位。公元前686年,齊國國君襄公被殺。襄公沒有兒子,隻能兄終弟及。他有兩個兄弟,一個是公子糾,當時在魯國,師傅是管仲;一個是公子小白,當時在莒國,師傅是鮑叔牙。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後,同時決定回國繼承君位。管仲知道公子小白在莒國,離齊國很近,如果按照正常的速度,一定是小白先回到齊國。那麼小白就一定會出兵抵擋公子糾。於是,管仲輕騎先行,在路上埋伏攻擊公子小白。管仲向公子小白射箭,誰知射中的是公子小白衣帶的鉤子,公子小白將計就計大叫倒下裝死。管仲與公子糾以為小白已死,遂不著急地向齊國進發。
於是,小白和鮑叔牙提前回到了國都臨淄。小白馬上即齊國國君位,這就是齊桓公。齊桓公立即發兵征討魯國,要求魯莊公殺掉公子糾和管仲。
鮑叔牙向齊桓公請求赦免管仲,因為管仲才幹出眾,如果要成就霸業,管仲一定是一個好幫手。齊桓公是一個有雄心壯誌的君主,為了成就霸業,他不但不治管仲的罪,還任命他為管理國政的相。
果然,管仲是一個治國能手,他整頓了行政管理係統,提出了以鄉、連、裏、軌為級別名稱的地方政府機構;他整頓軍隊,將全國軍隊分為左中右三軍,國君統帥最強的中軍,國、高二氏統帥左右二軍;他還整頓了國家經濟,開辟了許多人民可以承受的稅目,統一貨幣,穩定物價;他又提倡大開鐵礦,提高耕種技術。尤其實現了大規模海水煮鹽,內陸諸侯國必須依靠齊國供應食鹽和海產品,齊國越來越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