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春秋戰國——五霸與七雄(1)(2 / 3)

管仲認為周天子雖然失勢,但畢竟名義是天下共主。如果能夠假借天子的命令以會合諸侯,那麼齊桓公就能做實際上的霸主。

剛巧新天子周僖王即位,齊桓公就派人前去朝貢祝賀。此時的周天子早已沒有實權,諸侯們隻知道征伐兼並,沒有誰還去朝覲天子。周僖王剛剛即位,居然有齊國這樣一個大國來朝賀,他一時高興,竟然請齊桓公去宣布宋國新國君的君位,並且同意齊桓公取得平定宋國內亂的權力。

當時宋國因為爭奪君位發生內亂,各方勢力平均,新國君無法服眾,內部很不穩定。齊桓公請周僖王下令,明確承認了宋國國君的地位。這樣既恢複了天子的共主權威,又使得齊桓公可以假借天子的命令召集諸侯。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奉周僖王的命令,通知各國諸侯到齊國西南邊境上北杏召開盟會。這次隻來了宋、陳、蔡、邾四個國家。在北杏會議上,大家共推齊桓公為盟主,訂立了盟約。盟約上提出了“尊王攘夷”,這樣就團結了中原地區諸侯共同對付蠻夷的軍事騷擾。同時,盟約中也提出大國幫助弱小諸侯,相互友善的基調,為後來的弭兵大會做了準備。

此後齊國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魯國在曹劌的領導下,利用士氣三鼓而竭的原理,在長勺打敗了齊國的入侵。

但是,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還是逐步形成了。齊桓公幫助燕國打敗山戎,幫助邢國打敗狄人的入侵,幫助邢國重築長城,又幫助衛國趕走狄人,重建衛國國都。齊桓公在諸侯中的威望越來越高,儼然是中原地區的霸主。

南方的楚國長期與中原關係疏遠,在春秋時期逐漸強大起來。楚國不斷向北擴張土地,又連年伐鄭,成為中原地區的主要威脅。公元前656年,齊、宋、魯、陳、衛、鄭、曹、許八國聯軍,共同討伐楚國。楚成王率兵與聯軍形成對峙局麵。後來齊楚在召陵訂立盟約,史稱“召陵之盟”,楚國重新向周王室進貢,齊國率領的聯軍撤軍。

後來,周王室發生王位繼承危機,齊桓公又幫助太子姬鄭繼承君位,即周襄王。周襄王為了報答齊桓公,特派使者把祭祀太廟的祭肉分送給齊桓公,這在當時是最高的獎賞。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趁著接受太廟祭肉的機會,在宋國的葵丘大會諸侯,以此招待周天子使者,並且訂立盟約,申明盟約各國不亂築堤防,興修水利,不使鄰國遭受水害;互相救濟災荒,災荒時不禁止糧食流通;盟約規定各國友好相待,不再擅自分封,強調周天子的共主地位。這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在曆史上是首次出現,史稱“齊桓公始霸”。

齊桓公一共九次會合諸侯結盟,曆史上稱為“九合諸侯”,這也是中國曆史新階段的表現。但是齊桓公晚年任用奸佞小人,管仲也不得不蓄姬自保自樂。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公元前643年,齊桓公也去世。齊國再次發生君位繼承危機以致爆發內亂,齊國的霸主地位也就結束了。

2.諸強爭霸

公子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了內亂,獻公的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被迫出國避難。不久,夷吾回國奪取了君位,又想殺掉重耳,重耳不得不繼續逃難。

重耳在楚國的時候,楚成王把他當做貴賓,重耳對成王也非常敬重。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請重耳的時候,開玩笑問他:“公子要是回到晉國,將來怎樣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不知道該怎樣感謝楚王的恩情,隻能承諾願意和楚國交好。即使兩國發生戰爭,晉國一定先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