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重耳又流亡到秦國。秦穆公本來幫助夷吾繼位晉國國君,但是夷吾做了晉國國君以後,反過來與秦國作對。夷吾死後,他的兒子又繼續與秦國失和,秦穆公決定幫助重耳回國繼位。公元前636年,秦國護送流亡了19年的重耳回國即位。
重耳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大臣狐偃、賈佗等協助下,減輕賦稅,通商寬農,省用足財,使得晉國政治上回歸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晉國霸權是在與楚國爭霸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楚國不斷向北擴張,魯、鄭、陳、蔡等國已經被迫依附楚國。公元前632年,楚國又包圍宋國,宋國向晉求援。晉文公決定率軍救宋。晉文公率領晉、宋、齊、秦聯軍在城濮打敗楚軍。
此後不久,晉文公借助軍事餘威,在踐土大會諸侯,與會的有魯、宋、齊、鄭、蔡、衛等國,周天子也派人參加了會盟。盟約強調了中原諸侯之間和平相處的原則,晉文公成為中原的霸主。
秦國僻處西陲,周初為附庸小國;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東遷才被封為諸侯,並要求平王賜給他岐山以西之地,定都於雍。到了秦穆公時,國勢逐漸強大起來。秦穆公在位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開始了秦國的崛起。公元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晉軍不敢出戰,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場為戰死的將士堆土樹立標記,然後回國。公元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活捉西戎王。秦穆公乘勝前進,20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辟地千裏,史稱“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將金鼓送給秦穆公以示祝賀。
晉文公死後,晉國的霸主地位仍然得以保留,但是楚國在楚莊王的治理下國家實力大為加強。楚莊王即位之初,3年對於政事不聞不問,3年後“一鳴驚人”。任用伍舉、蘇從管理政務,任命孫叔敖為令尹(宰相),整頓內政,發展農業,興修水利,開鑿水庫灌田萬頃,使江淮一帶成為楚國糧倉。
楚國實力迅速上升,促使楚莊王向中原圖霸。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抵達洛水流域,在周王室京畿之地檢閱軍隊,並且遣使節向周天子詢問象征國家權力的鼎的大小輕重。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又興兵討伐中原大國鄭國,3個月打敗鄭國。晉國派兵救援,楚晉交鋒,晉國大敗,從此楚國在中原地區建立了霸權。公元前594年,楚國圍攻宋國,宋國被迫投降,中原地區的魯、陳等國也懾服於楚國,楚國成為春秋中期最強的國家。
公元前546年是東周時期劃分為前後兩期的一年。這一年,向來爭奪霸權的晉楚兩大國在宋國召開了弭兵大會。大會以前,列國形勢主要是諸侯兼並,其次是大夫兼並;大會以後,形勢變為主要是大夫兼並,其次是諸侯兼並。這就是說,弭兵大會是東周時期諸侯兼並轉變為大夫兼並的關鍵。
宋大夫向戌同晉國執政趙武、楚國執政屈建都有交誼,想說和兩國息兵停戰。晉國6家世卿(趙、韓、魏、知、範、中行)相互間爭奪劇烈,楚因受吳國威脅,不敢冒險北進,都願意暫時停戰。其餘小國內大夫也在進行兼並,希望減少對外戰爭。因此向戌一倡導,就得到晉楚等國的讚同。公元前546年,晉、楚、魯、宋、蔡、衛、陳、鄭、許、曹10國大夫在宋都商丘大會,約定晉楚兩國同作霸主。此後楚可以專力對吳,晉可以專心內爭。吃虧的是小國,負擔更加沉重。但也因為南北往來密切,華夏文化對楚發生巨大的影響,楚國逐漸被看做華夏一國,華夏文化範圍擴大到吳楚。
楚國之後吳越相繼稱霸。楚平王誅殺伍子胥全家,伍子胥白發過昭關,會同大軍事家孫武一起輔弼吳國。公元前506年,吳國出兵討伐楚國,攻陷楚國國都郢,因為秦國軍隊救援,楚國才沒有被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