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春秋戰國——五霸與七雄(2)(2 / 3)

知伯瑤發現晉陽城東北有條河流,忽然想把晉水引到晉陽城。這時正趕上雨季,知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開了個豁口。大水就直灌到晉陽城裏去了。

知伯瑤使用洪水淹沒晉陽城,對韓康子、魏桓子震動很大,他們更擔心自己的封邑會遭受晉陽這樣的命運。於是,韓、魏與趙合謀,滅了知氏,平分了知伯瑤的土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使者拜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將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隻能承認現實,將三家正式封為諸侯。從此,韓、趙、魏、秦、齊、楚、燕七大國並立,史稱“戰國七雄”。

4.魏國的強大

戰國處於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動蕩的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接連不斷,社會呈現天下大亂的形勢。這期間,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先後出現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他們侵伐小國,互相兼並,戰爭愈演愈烈,曆史上稱這七個大國為“戰國七雄”。

魏國位於中原的樞紐地帶,擁有最肥沃的耕地。戰國之初,魏國獨占中原。魏國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魏國國君一連任用了三位優秀的治國人才: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製定法律,調整賦稅,使社會得到長時間的安定;另一位是鎮守鄴城、興建灌溉工程的西門豹;還有一位就是開辟並鎮守西河地區的軍事家吳起。

在經濟上,改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井田舊製,“盡地力之教”,抽“什一之稅”,創製“平糴法”,興修水利,鼓勵開荒,促進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農業生產的發展。在政治上,魏文侯的改革基本廢除了世襲的祿位製度,推行因功授祿的政策,建立起比較清明、健全的官僚體製。在軍事上,加強軍隊建設,推行“武卒”選拔製度,重視軍事訓練,提高部隊的戰鬥力。通過這些改革,魏國迅速成為戰國初期最為強盛的國家。

魏惠王繼位以後,繼承文侯、武侯的霸業,繼續積極向外擴張。魏國的勃興和稱霸,直接損害了楚、齊、秦等其他大國的利益,引起這些國家的普遍恐懼和忌恨,其中尤以齊、魏之間的矛盾最為尖銳。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很快逼近趙都邯鄲。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建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攻擊魏國都城大梁。龐涓隻好領兵回救大梁。齊軍埋伏在桂陵,靜候魏軍;魏軍長途行軍,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

桂陵之戰並沒有損傷魏國的真正實力。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齊國,魏國在中原地區仍然是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救韓。孫臏采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齊軍萬箭齊發,龐涓自殺,魏軍大敗。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

至此,魏國已經沒有實力獨霸中原,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此後,軍事上一蹶不振的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二帝”,進入齊、秦爭強的戰國後期。

5.秦國的崛起

秦國在戰國初期,國力弱小。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麵貌,頒布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

商鞅自魏國來到秦國,宣傳“強國之術”,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為左庶長,協助秦孝公進行政治、經濟、社會改革。公元前359年、前350年,商鞅兩次公布了新法。

商鞅變法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製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官爵的等級和待遇。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製。全國設31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由中央製定和頒發統一的度量衡。同時進行戶口編製,實行連坐法。廢除奴隸製的井田製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允許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施行重農抑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