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春秋戰國——五霸與七雄(2)(3 / 3)

商鞅新法直接打擊了奴隸製舊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守舊勢力對此十分仇視。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勢力公開反對變法,主張“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認為製度和法令應該按照當時的客觀環境來製定,治世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辦法,隻要求其便利於國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秦孝公完全讚同商鞅的意見,使變法得以順利進行。

為表示新法執行的信用,商鞅派人把三丈長的木杆豎立在國都的南門,懸賞能把它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人們覺得這麼簡單的事不值得給這麼高的酬勞,沒有人去搬。商鞅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杆搬到北門,商鞅立刻賞給五十金,以示信用。這樣一來公布新法時人們都知道獎懲嚴明,因此收效顯著。

新法施行之初,有人議論新法不便執行的地方多至千數。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在幕後唆使太子觸犯新法。商鞅認為太子犯法,是老師沒有教育好,應該給老師處罰。為了保證新法順利實行,商鞅還誅殺保守貴族。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在土地所有製方麵,基本廢除以井田製為基礎的封建領主所有製,確立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製;在政治方麵,基本廢除了分封製,確立了郡縣製。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麵。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舊貴族馬上對商鞅進行反攻倒算,公子虔用“車裂”的酷刑處死商鞅。但是商鞅的變法措施卻保留了下來,秦國最終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商鞅改革之初,東方的齊國仍然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並周圍弱國、擴大勢力範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合縱”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阻止強國進行兼並。“連橫”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並。實際上“合縱”和“連橫”都是爭取暫時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進一步兼並土地,擴張領土。

齊、秦鬥爭的焦點在於爭取楚國。戰國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為令尹,實行變法,國家富強,一舉打敗了魏國並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吳起的新法被廢除,楚國國勢日弱。楚懷王被張儀欺騙,與齊國斷交,漢中地方又被秦國占去。魏國乘楚國空虛,襲擊楚國。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98年,齊、韓、魏、趙、楚五國聯軍攻入秦國函穀關。秦國被迫退還韓、魏的一些領土,齊國成為關東各國的盟主。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滑王為東帝,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拉攏齊國,破壞了關東的“合縱”聯盟。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宋國,秦國聯合了燕、楚、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在濟西大敗齊軍。

燕國自昭王即位後,招納賢能,任用樂毅為將,聯合秦趙等五國攻齊,一舉攻下齊的國都臨淄,連下70餘城。雖然後來齊將田單收複失地,但齊國已經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秦國在“合縱”鬥爭中削弱了齊國,開始向東方大發展。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都城郢。公元前260年,秦將白起率軍奪取韓國的上黨郡。趙國派名將廉頗率大軍鎮守長平,與秦軍相持三年。秦國丞相範雎派人到趙國行施“反間計”,趙王改派“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廉頗。趙括紙上談兵,下令傾巢出擊,使趙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作戰。趙國40萬大軍被俘後全部被活埋。

秦軍乘勝前進,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向魏求救,魏派晉鄙率兵救趙。公元前257年,魏國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假傳軍令,挑選8萬精兵援救趙國,聯合楚軍打敗秦軍,解除邯鄲之圍。

秦國東擴雖然暫受挫敗,但六國再也沒有一個能單獨抵抗秦國,秦國統一六國已經是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