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秦漢帝國——統一與第一次全盛(1)(1 / 3)

1.秦國的興起

秦國文化落後於東方諸侯國。公元前384年,秦國開始廢除用人殉葬製;公元前375年,開始有戶籍。秦孝公時任用商鞅施行變法,秦惠王、秦昭王時期,繼續擴張,井繼續推行軍功爵製。經由孝公至莊襄王六代百餘年的苦心經營,秦國已占據中國1/3的土地。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鬥爭的激烈和複雜。雖然流派很多,但階級陣線非常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秦國的興起,與法家學派密切相關,前有商鞅變法,後有韓非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的主張。法家是戰國後期興起的新興學派,它與儒、道的學術淵源非常複雜。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後期的韓非是法家學派中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韓非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與李斯一起求學於荀子。《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他認為“法”是根本,“術”是政治鬥爭的策略手段,“勢”是指君王的地位和權力。秦始皇讀了這本書後,力邀韓非來秦國任職。後因為李斯妒其賢能,將其陷害致死。韓非個人的悲慘命運並沒有影響他的學說成為秦代的主流學術,韓非的主張對秦始皇的政治主張影響極為重大。

公元前247年,莊襄王逝世,年僅13歲的嬴政繼位為秦王。仲父呂不韋相國把持大權。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嬴政開始親政。嫪毐集團政變失敗以後,秦王以呂不韋與政變有關為借口,迫使呂不韋自殺。

由於宗族製度的崩潰,家族製度的興起,地主比起領主來,數量大大增加了,力量卻大大分散了。妨礙水利灌溉的以鄰國為壑的各國堤防,隻有全國統一才能消除或減少由於割據所發生的災害。秦國政治在七國中比較好一些,因此人民把希望寄托在秦國,荀子曾代表這個希望斷定秦國將實現統一全中國的偉大任務。

當時社會存在許多有利於統一的因素,秦國就在這種情勢下建立起一個專製主義的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關中土地原本肥沃,農產豐富。秦昭王時,蜀郡太守李冰造都江堰,開辟稻田,大興水利,蜀地沃野千裏,無水旱災,富饒無比。秦擁有兩個大農業區,再加上巴、蜀出銅鐵木材,西北戎狄地區出牛馬,資源豐足,能夠維持連年不斷的戰爭需求。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尤其獎勵力耕力戰,形成與山東諸國不同的民俗。在秦國正確的政治攻勢下,山東遊士和大商賈,也不再反對秦的統一戰爭了。秦國還擁有多種優勢,在全中國範圍內具備了統一的條件。

2.秦王掃六合

秦王嬴政大權獨攬之後,開始實施吞並六國、統一天下的宏大計劃。秦王個人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意誌,是他成功的關鍵因素。加之他廣泛搜羅人才,重用客卿,秦國一時人才濟濟。秦王嬴政禮待軍事理論家尉繚,並采納其賄賂各國權臣以破壞六國合縱的建議。又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韓非的法、術、勢思想,加強自己對政權的統馭能力。聽從李斯《諫逐客令》,保持吸收和使用外來客卿的傳統,使秦王嬴政身邊形成一個智囊團,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韓國間諜鄭國本來是想通過重大工程消耗秦國實力,但他主持修建鄭國渠,使關中4萬多頃鹽鹵地變成旱澇保收的肥沃良田,反而為秦統一天下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開始親政,為統一六國的戰爭積極準備著。秦滅六國的戰略有兩個部分,一是乘六國混戰之際,秦國“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秦王嬴政采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二是繼承曆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李斯建議秦王嬴政先攻韓趙,“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這一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即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統一全國。

從秦王政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秦國開始了正式統一中國的戰爭。首先是派大將內史騰率兵攻打韓國,俘虜韓王安。韓王安被遷於岐山,在公元前226年發動叛亂,很快被鎮壓。

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楊端和分別率兵向趙進攻。趙將李牧、司馬尚堅持抵抗達一年之久。後來趙王寵臣郭開接受秦人賄賂,向趙王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李牧一死,秦軍大破趙軍,俘趙王遷,秦軍進入邯鄲,趙亡。趙亡後,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為代王,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兵敗被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