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趙以後,秦兵威脅燕國。燕國太子丹派勇士荊軻攜帶燕國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人頭去刺殺秦王,以挽救燕國。荊軻刺秦王失敗,秦王增兵,向燕國大舉進攻,秦王政二十一年攻下燕都薊。秦王嬴政二十五年,秦軍攻克遼東,俘燕王喜,燕亡。
魏國由於早期窮兵黷武,國力已經日漸衰弱。秦王嬴政二十二年,秦國大將王賁率兵包圍魏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堤,水淹大梁。三個月後城壞,魏王假請降,魏亡。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秦以鎮壓荊王為名,舉兵攻楚。李信輕敵慘敗,秦軍退出楚境。嬴政親赴王翦家,請其率兵出征,傾全國兵力60萬人,於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大舉伐楚。楚國以全部兵力拒秦,大將項燕戰死,楚軍大敗,楚王負芻被俘。
五國相繼被滅,隻剩下一個孤零零的齊國。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秦軍一到,齊王建拱手請降,齊亡。
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時間,嬴政就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中國曆史結束了割據局麵,出現了統一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
秦始皇稱“皇帝”,自此“皇帝”就成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秦始皇也就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下令對各國文字進行整理,規定以秦小篆為統一書體,令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曆篇》、胡母敬作《博學篇》,作為標準文字範本。文字的統一,使小篆和隸書成為全國通行字體。秦統一前,貨幣很複雜,不但形狀、大小、輕重不同,而且計算單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錢、刀幣、圓錢和郢爰四大係統。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以黃金為上幣,鎰為單位;以方孔有廓圓錢為下幣,以半麗為單位,稱為“半兩”錢。“孔方結構”的製錢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秦王以秦國的製度為基礎,下令統一度量衡,並把詔書銘刻在官府製作的度量衡器上,發至全國,作為標準器。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秦始皇下令拆除阻礙交通的關塞、堡壘,興修一條由鹹陽一直向北伸的“直道”,同時修建以首都鹹陽為中心的馳道,構成了以鹹陽為中心的中國早期的道路網。
3.秦末大起義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民間流傳著“亡秦者胡也”的說法。公元前215年,大將蒙恬率兵30萬討伐匈奴,奪回河套以南地區。接著又奪回河套以北陰山一帶的大片國土,重新設置九原郡。可是匈奴對秦國內地仍有很大的威脅,鑒於這種情況秦始皇決定修築起一條新的長城。
秦王朝從民間征發大批的民工,同時命令大將蒙恬率士卒修築長城。這條長城以六國時的秦、趙、燕國北部原為防禦匈奴而修築的舊長城為基礎,進行修葺、增補,同時又建造不少新的城牆,將它們連接起來,使之屹立於秦王朝的北方。長城沿線地勢險峻,施工極其困難。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全長約5000餘公裏,這座抵禦少數民族進擾的屏障,前後共用9年時間才修築成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東南一帶巡視。隨同他的有丞相李斯、宦官趙高和公子胡亥。到沙丘的時候,秦始皇病勢越來越重。他知道不久於人世,吩咐扶蘇繼位。
趙高和李斯合謀,假造了一份詔書給扶蘇,逼迫扶蘇和蒙恬自殺,由胡亥繼承皇位,這就是秦二世。接著他們就殺害了秦王的12個公子和10個公主。
秦二世繼續暴戾的政治統治引發了民眾的反抗。萬裏長城的修築給當時的勞動群眾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之秦始皇修建驪山陵墓,導致他死後人民反抗鬥爭的爆發。
為防守邊疆,秦二世大規模征兵。陳勝和吳廣兩人被指定為900人隊長。他們在秦朝派來的尉官的監視下,一路曉行夜宿,準備奔赴長城邊的漁陽去守衛邊防。但是當走到大澤鄉時,卻遭遇大雨,道路泥濘,無法行走。這場雨一直下了20多天,耽誤了壯丁隊伍的行程。從宿縣到密雲,迢迢3000裏,在規定的期限內,是無論如何也趕不到了。當時秦朝法令規定,去守邊的兵士,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報到,如果超過期限,不管什麼理由,一律殺頭。麵對這種處境,陳勝和吳廣商量,決定起義。在做了許多準備工作的基礎上他們揭竿而起。於是以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的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威武壯烈的農民起義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