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10月,劉邦反攻成皋,不久又完成了對楚的戰略包圍。項羽見大勢盡去,遂被迫與劉邦議和,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公元前202年10月,乘項羽引兵東撤之際,劉邦追擊,並於12月在垓下合圍,項羽自刎於烏江。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統一了中國,稱皇帝,建立漢朝。
5.蕭規曹隨
漢初蕭何定律令,韓信定軍法,張蒼定曆法及度量衡程式,叔孫通定禮儀,政治製度很快建立起來,基本上沿承秦製。
蕭何為相,提倡儉樸。處理政事,完全按照律令。秦末大亂以後,人民飽受戰禍,窮苦至極。漢初政治主張無為而治,人民的安全需求得到保障,社會自然穩定發展起來。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親率大軍32萬人到平城邀擊匈奴。冒頓率騎兵40萬人圍困平城7日。漢高祖隻好用和親政策,這在當時也有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
漢高祖封文武功臣143人為侯。從軍吏卒按功勞大小,規定各種待遇。勸告流亡民眾歸還故鄉,領取原有田宅。定田租為每年十五稅一。釋放奴隸,鼓勵生產。征召天下賢士,分派大小官職,給予田宅。官吏相對廉明,有利於人民的休息。
漢高祖削弱割據勢力,消滅異姓王,包括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閩越王無諸、南粵王趙佗。漢高祖采用各種方式,誅殺異姓王或限製其權利。秦末戰爭期間,商賈操縱物價。漢高祖發布法令,使富商大賈大受限製。漢高祖還遷徙六國後裔、豪傑世家及齊國田氏、楚國昭氏、屈氏、景氏、懷氏五大族共十餘萬人入關,人民受到的壓迫減輕,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空間。
漢高祖一麵消滅異姓王,一麵陸續封兒子劉肥為齊王、劉長為淮南王、劉建為燕王、劉如意為趙王、劉恢為梁王、劉恒為代王、劉友為準陽王,又封弟劉交為楚王、侄劉濞為吳王。諸王多是幼童,中央因此有時間來充實自己的統治力,到文帝、景帝時才重視同姓王問題。
漢高祖逝世以後,太子劉盈繼位,即漢惠帝。不久蕭何又逝世,曹參繼為相國。曹參信奉黃老無為而治的方針,一切遵守蕭何所定法令,實行清靜無為的政治統治。有些大臣看曹參這種無所作為的樣子,有點著急。漢惠帝看到曹相國如此治國,也認為他是倚老賣老,心裏非常不踏實。
曹參問惠帝:“請問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個更英明?”
漢惠帝說:“那還用說,我怎麼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參說:“我跟蕭相國比較,哪一個能幹?”
漢惠帝說:“好像不如蕭相國。”
曹參說:“陛下說的話都對。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蕭相國。高皇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又給我們製定了一套規章。我們隻要按照他們的規定辦,不要失職就是了。”
曹參用他的黃老學說,做了3年相國,曆史上把這件事稱為“蕭規曹隨”。
從社會經濟的發展來看,戰國時期,到處是萬戶大邑,漢初萬戶大邑存留不過二三千戶。漢惠帝兩次築長安城,征發京畿附近600裏內男女夫役,每次都隻有十來萬人。偏遠地區更是一片荒涼景象。從經濟和人口恢複來看,中國的確需要休養生息的政策來修補戰爭創傷。
6.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漢初無為而治的直接結果。漢惠帝獎勵人口增殖與土地開墾,規定民女15歲至30歲不出嫁,分五等罰錢,又免力田人徭役終身。漢文帝是著名的節儉皇帝。他親耕籍田,提倡農耕,免收天下農田租稅12年。漢景帝改收民田半租,三十稅一。西漢在文、景兩個皇帝統治下,前後39年,終於形成了超過戰國時期的經濟繁榮。
西漢前期對匈奴和親,避免大戰爭,再加田租輕微,徭役較少。三十稅一製,鼓勵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是西漢前期社會繁榮的基礎。三十稅一製也鼓勵了商賈、地主兼並農民的積極性。漢景帝末年,地方官府的倉裏裝滿了糧食,庫裏裝滿了銅錢。朝廷所藏的錢,積累到好幾百萬萬,錢串子爛了,散錢無法計算。朝廷所藏的糧食,新舊堆積,一直堆到露天地上,讓它腐爛。
就在這種一片升平的情況下,半割據的同姓王國成為漢王朝中央的心腹之患。
漢景帝即位,任命晁錯為禦史大夫。此時,同姓諸侯的勢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齊國有70多座城,吳國有50多座城,楚國有40多座城。特別是吳王劉濞,煮鹽采銅,與皇帝一樣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