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破帝製
晚清政府為了緩和矛盾,被迫再次宣布變法,推行新政。北洋大臣袁世凱借編練新軍之機不斷擴充實力。與此同時,中國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曆史舞台。興中會、華興會和各省革命分子聯合,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
中國同盟會先後組織多次武裝起義。1911年的第二次廣州起義,黃興率120餘人的敢死隊攻入兩廣總督府。後收得烈士遺骸七十二具,葬於黃花崗,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1911年5月,清廷宣布“鐵路幹線國有”,激起各階層人民反對,四川保路運動演化成武裝起義,清廷急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武漢的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中部總會推動下,聯合組成起義領導機關,製訂起義計劃。10月9日,孫武配製炸彈不慎爆炸,新軍中革命黨人主動聯絡,決定提前起義。
起義軍兵分三路向總督署及第8鎮司令部發起進攻。湖廣總督瑞徵、第8鎮統製張彪逃走。起義軍占領武昌,繼又攻取武漢三鎮。中國同盟會革命黨人發表宣言,改國號為中華民國,隨即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推新軍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為鄂軍都督,號召各省起義。
清廷急派陸軍大臣蔭昌率新建第一軍、海軍提督薩鎮冰率艦隊前往鎮壓。黃興趕赴前線,率領革命軍抗擊清軍的進攻。一個多月中,湘、陝、贛、晉、黔、蘇、浙、桂、皖、粵、閩、川等省相繼宣布獨立。江蘇、浙江、上海的革命軍聯合攻克南京。武昌起義成功,促進了湖南等省脫離清廷獨立,最終導致清王朝的滅亡。
孫中山於12月回國,經17省代表會議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推翻了。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為以後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主革命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2.共和與複辟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凱。1912年2月,袁世凱采用軍事威脅和談判相結合的反革命手段,取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
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在上海暗殺宋教仁,發動反革命內戰,鎮壓了國民黨人發動的“二次革命”。袁世凱竭力破壞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強迫國會改變先訂憲法、後選總統的立法程序,1913年10月6日先進行正式大總統的選舉。當天,國會被袁世凱所收買的便衣軍警、地痞流氓數千人包圍。議員們從早上8時到晚上10時,忍饑挨餓,連選3次,最後屈服於袁世凱的武力,將袁世凱選為正式大總統。
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又下令解散了國會,授意成立的“約法會議”,炮製出一個“字字皆袁氏手定”的《中華民國約法》,取代《臨時約法》。新《約法》中規定,凡一切內政、外交、軍事、製定憲法和官製、任免大權,由大總統袁世凱獨攬,大總統無限期連任,大總統的繼承人由大總統推薦。
袁世凱大肆出賣國家的主權,極力尋求帝國主義的支持,為複辟帝製積極作準備。1915年5月9日他接受了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5年8月,袁世凱的美國顧問古德諾和日本的有賀長雄出麵,鼓吹“中國如用君主製,較共和製為宜”,公開叫嚷讓袁世凱稱帝。
經過長期準備,袁世凱開始著手帝製複辟活動。他指使楊度糾合立憲黨人和革命派的叛徒在北京成立“籌安會”,又授意梁士詒等於9月19日成立“全國請願聯合會”。各省選出國民代表1993人,進行國體投票,結果全部擁護君主製。
12月12日,袁世凱發表接受帝位申令,正式接受推戴。13日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封黎元洪等128人爵位,成立“帝製大典籌備處”,下令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並在元旦登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