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民國——孕育全新的時代(1)(2 / 3)

1915年12月25日,雲南首先宣布獨立,接著,貴州、廣西也響應,各地組成“護國軍”進行討袁戰爭。北洋軍閥內部也發生了分化,袁世凱不得不在1916年2月25日下令緩辦帝製,3月22日又宣布取消帝製,廢除“洪憲”年號,仍以“大總統”的名義發布命令。袁世凱從稱帝到取消帝製,總共經曆了83天。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狼狽死去。

“辮帥”張勳一直企圖使清帝複辟,從1916年6月到1917年5月,主持召開了四次徐州會議,為複辟做了準備。1917年5月“府院之爭”白熱化,張勳向黎元洪表示願意入京調停黎、段之爭。段祺瑞暗中表示支持張勳複辟,張勳強迫黎元洪解散國會,又強令黎辭職。各地王公貴族和清朝餘孽請清遜帝溥儀複辟。保皇黨康有為帶著早已暗中擬就的“複辟登極詔”等古文詔書19道,趕到北京。

7月1日早晨3點鍾,張勳身穿朝珠蟒服,率領文武官員300多人進入清官,擁戴清遜帝溥儀複辟,恢複清末的舊製度。孫中山號召革命黨人,組織軍隊討伐張勳。全國各省軍民紛紛通電或集會,表示擁護共和,反對複辟。段祺瑞利用張勳解散國會、逐走黎元洪的目的已達到,組織討逆軍進兵北京。張勳逃入荷蘭使館,康有為逃入美國使館。溥儀宣布退位後逃入美國使館。張勳複辟醜劇隻上演了12天就可恥地收場。

3.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文化革命運動。袁世凱在進行帝製複辟活動的同時,大力提倡尊孔讀經,大搞尊孔祭天。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發動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同封建尊孔複古思想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新文化運動是從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開始的。《青年雜誌》後改為《新青年》並遷往北京,陳獨秀任主編,李大釗是主要撰稿人並參與編輯工作。陳獨秀批判了封建社會製度和倫理思想,認為要實現民主製度,必須消滅封建宗法製度和道德規範。李大釗則要求思想自由,號召青年不要留戀將死的社會,要努力創造青春的中國。

先進知識分子團結在《新青年》周圍,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麵大旗,從政治觀點、學術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等方麵向封建複古勢力進行猛烈的衝擊,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浪潮。

1917年,“文學革命”開始,胡適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主張男女平等,個性解放。《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思想領導中心。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指出隱藏在封建仁義道德後麵的全是“吃人”二字,中國2000多年封建統治的曆史就是這吃人的曆史。全國開始出現用白話文的副刊,隨後短評、通訊、社論也都采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文學改革使全國輿論麵貌一新,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的作品紛紛湧現。

當新文化運動朝縱深方向發展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作為戰勝國之一,中國也派代表參加了解決戰後問題的“巴黎和會”。反動的英、法、美等國不但不支持中國代表的正義要求,反而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非法權益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回,舉國憤怒。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十餘所在京高校3000餘名學生走上街頭,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他們高呼“還我青島”、“保我主權”等口號,堅決要求維護國家主權。由於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廣大民眾積極參與,五四運動迅速發展為波及全國的大規模的愛國運動。迫於巨大的壓力,北洋政府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並撤銷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個賣國賊的職務,五四運動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