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後,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創辦了中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在共產國際的推動下,全國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聚會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黨綱、黨章,組建了中央機構並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革命的麵貌也隨之煥然一新。
1922年、1923年,中共二大、三大相繼召開,確立了新民主主義時期革命綱領,並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進行合作。此時,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經曆了無數次的挫折後,選擇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並打算與共產黨合作,共同革命。革命的又一輪高潮即將來臨。
4.紅與白
孫中山逝世以後,國民黨右派加緊爭奪革命的領導權。蔣介石為了奪取黨政大權,借口共產黨“陰謀暴動”,在黃埔扣押中山艦,逮捕海軍局代理局長、共產黨員李之龍,扣留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中的共產黨員。中共中央派張國燾至廣州,采取妥協退讓政策。
隨後召開的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蔣介石提出的在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中排除共產黨員的提案。蔣介石還利用中山艦事件排斥了當時還是以左派麵貌出現的汪精衛,迫使汪精衛離開廣州,由譚延闓、蔣介石分別取代汪精衛的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
同年,蔣介石以“改善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間的關係”為名,提出“整理黨務案”,企圖以此削弱和限製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地位,為以後發動反革命政變準備了條件。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以後,中國共產黨決定發動武裝鬥爭保衛革命果實。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江西南昌領導武裝起義。大革命失敗後,中共中央常委李立三向中共中央建議實行南昌暴動。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派中央常委周恩來前往江西南昌,組織前敵委員會領導武裝起義。以周恩來為書記,譚平山、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為委員的前敵委員會在南昌江西大旅社成立,任命賀龍為起義軍代總指揮,葉挺為起義軍前敵總指揮,劉伯承任參謀長。8月1日淩晨2時,以周恩來為首的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的北伐部隊2萬餘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占領了南昌城。
南昌起義後,中共相繼領導了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但都在攻取大城市的戰鬥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挫折。1927年,毛澤東選擇井岡山創立革命根據地,從理論到實踐上探索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隨後,革命根據地大量開辟,紅軍迅速發展壯大,並於1931年在中央根據地建立蘇維埃政權。
1930年10月,蔣介石聚集10萬兵力,由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向中央根據地的紅一方麵軍發動第一次“圍剿”。紅一方麵軍總部決定誘敵深入,待其疲憊而殲滅,贏得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蔣介石調集18個師3個旅,20萬人的兵力,采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積極部署對紅一方麵軍的第二次“圍剿”。紅一方麵軍橫掃700餘裏,連打5個勝仗,殲敵5萬餘人,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
蔣介石親自就任“圍剿”軍總司令,調集23個師外加3個旅,約30萬人的兵力,準備發動第三次“圍剿”。紅軍總前委決定仍采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六戰五捷,徹底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