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蔣介石又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對各根據地紅軍發動第四次“圍剿”。何應欽調集30多個師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準備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紅一方麵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率領紅軍主力西渡撫河,通過黃陂、草台岡兩仗,基本上打破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蔣介石對這次失敗十分傷心,認為這是有生以來最大的一次隱痛。
蔣介石繼續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經過半年多的準備,調集100萬大軍和200架飛機,向各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空前規模的第五次“圍剿”。由於當時中共中央實行軍事冒險主義,進攻遭受挫折後,又實行軍事保守主義方針,紅軍遭受重大傷亡,中央根據地的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失敗。
中央紅軍被迫退出根據地進行長征,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人,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
長征途中,毛澤東的軍事才能再次受到一致肯定。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誌的領導地位,此後紅軍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優勢國民黨軍的追堵攔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紅軍執行了團結的民族政策,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援,順利通過大涼山地區。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人跡罕至的夾金山,1935年6月14日與先期到達懋功的紅四方麵軍會師。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以陝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幹10月19日抵達陝甘寧根據地的吳起鎮。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同紅二、四方麵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正如毛澤東同誌所宣稱的那樣,“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它預示著中國革命新局麵的開始。
5.國民黨的統治
袁世凱去世後,中國一直處於北洋軍閥政府的統治之下。各係軍閥為爭權奪利相互混戰,中國陷入了最為黑暗的曆史時期。
為救國救民,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直在南方堅持戰鬥。1922年,孫中山接受蘇聯代表馬林的建議,決定改組國民黨,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與中共聯手革命。
1924年初,國民黨“一大”召開,以推翻北洋軍閥反動統治為目標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組成,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拉開了序幕。
1924年5月,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組建革命軍隊,並展開廣泛的革命宣傳與動員,準備進行北伐。1925年3月,北上談判以圖和平救國的孫中山病逝於北京,汪精衛、蔣介石掌握了國民黨及軍隊的實權。
國民革命軍在以加倫為首的蘇聯軍事顧問的建議下,製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北伐軍首先向湖南、湖北進軍,迅速消滅北洋軍閥中吳佩孚部的主力;再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部;最後,北上解決實力最為雄厚的軍閥張作霖。
根據這個戰略方針,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和第四軍葉挺獨立團等作為先頭部隊,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吳佩孚部擊敗而退守湖南衡陽的第八軍唐生智部。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在發動工農群眾方麵進行了很有成效的工作,使得北伐戰爭從開始就取得戰區和後方民眾的熱烈支持。中共湖南區委領導下的湖南農民有40萬人,工人有11萬人。北伐軍向長沙開進時,工農群眾熱烈配合,北伐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局麵。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七軍主力同第八軍會合後,勝利攻下長沙,占領嶽州,進入湖北境內。
吳佩孚親率衛隊,在汀泗橋、賀勝橋憑險要地勢設防固守。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七軍主力和第八軍一部,經過浴血苦戰,連克汀泗橋和賀勝橋,葉挺獨立團在這場惡戰中建立了重大功勳。北伐主力直指武漢,全殲吳佩孚部主力。獨立團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贏得“鐵軍”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