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民國——孕育全新的時代(2)(2 / 3)

原來中立的孫傳芳見勢改變態度,企圖切斷北伐軍後路。國民革命軍第二、三、六軍和第一軍第一師進入江西作戰,殲滅孫傳芳部主力,占領九江、南昌。第一軍其他兩個師乘勢向福建發動進攻,福州不戰而下。

退守綏遠一帶的馮玉祥部國民軍,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在綏遠五原誓師,揮軍南下。馮玉祥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共產黨員劉伯堅任國民軍聯軍政治部副部長,國民軍聯軍很快控製陝西、甘肅等省。

馮玉祥部準備東出潼關,響應北伐軍。北伐僅一年時間,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沉重地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北伐戰爭勝利大局已定,北洋軍閥統治的最終覆滅隻是時間問題了。1928年12月,張學良在東北改旗易幟,北伐成功。

在大革命凱歌行進的途中,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相繼發動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向共產黨舉起屠刀。中共中央采取妥協退讓的政策,使革命蒙受巨大損失。隨後,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與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分庭抗禮,後在馮玉祥的斡旋下“寧漢合流”。幾經周折,蔣介石大權獨攬,蔣家王朝的統治初步建立。從1930年到1933年,蔣介石先後打擊或消滅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等新軍閥的割據勢力,建立起在全國的統治。

此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虎視眈眈,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奉命不作抵抗。不到半年,日本便侵占了中國東北三省。隨後,向中國發起一波又一波的侵略浪潮。蔣介石抱定“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外妥協退讓、對內積極作戰,企圖撲滅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

1936年12月12日,激於民族大義,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經過各方勢力的努力和中國共產黨的積極爭取,蔣介石最終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與共產黨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反擊日本的侵略。抗戰期間,蔣介石不斷製造摩擦,企圖削弱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軍事力量,但大體上保持了合作抗日的局麵。

內政方麵,蔣介石政府整頓經濟。從晚清到民國初年,中國市麵上流通的貨幣十分混亂。1932年,南京政府為推動經濟發展決定“廢兩改元”,統一貨幣。這一措施便利了交易,促進了經濟發展。由於世界性經濟危機導致國際市場上銀價大幅上揚,中國白銀外流嚴重,造成中國市場上物價狂跌,一片蕭條,嚴重危及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為擺脫這一局麵,1935年,國民政府實施“幣製改革”,發行“法幣”,以紙幣代銀幣。法幣政策實施後,中國的國民經濟表現為外彙穩定、物價回升、金融安定,工商業生產上升,許多企業開始盈利。法幣的出台,挽救了瀕臨崩潰的中國經濟,使南京政府避免了財政金融危機。

1934年2月19日,蔣介石在南昌行營擴大紀念周上發表《新生活運動之要義》,發動新生活運動。提出要以孔孟的禮義廉恥“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為道德標準,統一中國人民的價值觀。2月23日,蔣介石在南昌再次講演,主張從改造國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為具體標準,以使”國民生活軍事化、生產化、藝術化”,“改造社會、複興國家”。但是,新生活運動沒有能夠真正改變中國的實際麵貌,最後不了了之。

6.偉大的抗日戰爭

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後,又在上海點起戰火。1932年1月28日夜,日軍分數路由租界向閘北進攻。駐上海的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指揮下,奮起抵抗,“一·二八”事變爆發。1月30日,南京國民政府宣布遷都洛陽,表示要與日軍抗戰到底。

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加和強有力的支援下,上海抗戰取得重大戰果。中國十九路軍堅持月餘,迫使日軍三易主帥而不能有所推進。但上海抗戰終在國民黨親日派破壞下歸於失利,中日簽訂所謂《上海停戰協定》。隨後,蔣介石馬上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紅軍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