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走出自我控製的頭兩步,設置目標、監控行為,你就麵臨一個永恒問題:是應該關注已經走了多遠,還是關注剩下多遠要走?沒有適合一切情況的簡單答案,但是兩者確實是不同的,就像芝加哥大學的阿耶萊·菲施巴赫(AyeletFishbach)用實驗證明的那樣。她與一位韓國同事丘敏君(MinjungKoo)合作,讓一家韓國廣告公司的員工描述自己在公司正任著什麼職位、做著什麼項目。然後,他們把那些員工隨機分為兩組,讓一組員工反思自己自加入廣告公司以來在當前職位上取得了什麼成績,讓另外一組員工反思自己在當前職位上計劃取得但尚未取得什麼成績。反思自己已經取得什麼成績的人與反思自己計劃但尚未取得什麼成績的人相比,前者對當前任務和項目的滿意度更高。不過,後者有更強的動機去實現目標並繼續承接更具挑戰性的新項目。關注已有成績的人,似乎不渴望繼續執行更艱難、更具挑戰性的任務。他們對自己當前所處的位置和所做的事情相當滿意。顯而易見,想滿意,就要關注走過的道路;想激發上進心,就要關注前方的道路。

不管怎樣,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你又可以獲得一些好處,而且,因為豐富的網絡數據,現在這種比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做到。Mint會告訴你,與周圍人或者與一般國人相比,你花在房租、吃飯和服裝上的錢是高是低。RescueTime會告訴你,與一般用戶相比,你的生產率(或者漫無目的地上網所占時間百分比)是高是低。Flotrack和Nikeplus等網站,讓跑步者與朋友和隊友分享跑步距離和跑步時間方麵的數據。你可以用一些小工具或者智能手機應用程序把自己的能量使用情況與鄰居作比較——比較確實有效果,正如加利福尼亞一個用戶研究表明的那樣。收到列有自家用電量以及鄰居平均用電量的單子後,用電量偏高的家庭就會迅速想法降低用電量。

把自己的數據公開分享給別人,這種比較會更有效果。在為寫這本書作調查的時候,我們聽到過很多有關人們監控自己而獲益的故事,像用計步器記錄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對步行最熱情的人,是那些每天與少數幾個朋友分享計步器數據的人。他們在應用鮑邁斯特很早(早在他開始研究自我控製之前)就在實驗中發現的一條心理學原理:公共信息比私人信息更有影響力。相對於自己對自己的了解,人們更在意別人對自己的了解。如果隻有你一個人知道你失敗了、失誤了或失控了,那麼這次失敗、失誤或失控就很容易粉飾過去。你可以把它合理化,或者就是無視它。但是,如果其他人知道了,你就很難這樣做。畢竟,你找的借口,別人也許不會買賬,即使你自己覺得這些借口非常好。如果這個別人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社交網絡,那麼你就更難推銷你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