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漢字在形體上是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
漢字是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的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係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和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製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曆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係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係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倉頡造字說
中國古代最通行的說法是倉頡造字。那麼倉頡是什麼時代的人呢?有人說是黃帝的史官,有人講是古代的帝王,也有人說他生活在神農和黃帝之間,還有人認為在炎帝時代等等。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遠古伏羲氏作八卦“以垂憲象”,神農氏以“結繩”記事,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書契”。這其中,“八卦”是由記數符號構成的,“結繩”也屬於一種記數法,而“書契”,反映了原始文字的起源和發展的幾個階段,因此,在漢字起源的說法中,以“倉頡造字說”最具權威性。
另一種說法是,“倉頡”的發音和契刻等字差不多,古代的文字不用筆寫,而是用刀刻,倉頡是指那些契刻文字的人。還有人則認為,漢字是由人民集體創造,經“巫”和“史”整理並發展而成。至於“巫”和“史”是什麼人,又有許多不同的解釋。
陶器刻符說
據考古發現,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裏頭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帶記事符號的陶器,有些接近於文字,特別是大汶口文化陶器的一些刻符被解讀為斤、戌、炅、斧、旦等,於是不少專家學者認為,中國漢字起源於陶器刻符。
殷商甲骨文說
有學者認為,到了殷商才開始有了文字——青銅器銘文和甲骨文。因為現在已知用於記錄或成句語言係統的最早文字,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商代的甲骨文已經具有相當程度的規範化,它不僅在語法結構上為先秦書麵語言奠定了雛形,而且字型也跟東周、西周、秦、漢文字有一脈相承的聯係,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係統。漢字“殷商甲骨文說”是目前史學界較普遍的看法。
夏代起源說
著名曆史學家郭沫若認為,任何事物總有一個從發展到成熟的過程,文字的產生與發展更應該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既然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早已經成熟,據此推斷,其發展至少應該在商代以前1000多年,因此中國的文字應該起源於夏或夏之前。這一說法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支持,但至今仍沒有得到證實。
知識小百科
什麼是“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漢初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鬆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筆勢狂放不,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