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須、獅鬃、蛇尾、魚鱗、鷹爪,是九種動物合而為一的“九不像”之形象。鳳是與龍相對應的一種神鳥。從古至今,龍鳳那美好吉祥的形象都被民間大眾讚美著,歌頌著。
龍與鳳,曆來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在圖騰、徽記、圖章、傳說中都可見到他們。龍鳳文化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上光榮,也給後世子孫們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
龍帝與天帝
龍帝,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說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銅礦,把開采出來的銅鑄成一隻很大的銅鼎,放在荊山腳下。銅鼎鑄成時,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升天。黃帝騎到了龍背上,他手下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人們擠不上去,一個個都抓著龍的胡須。龍髯受不了重量而斷了,黃帝帶著的弓也被拉落下來,人們抱著龍髯和弓號哭。黃帝升了天後便成為了天帝。
傳說畢竟是傳說,事實上,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在這裏曾發現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古時候,人們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崇山峻嶺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遊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現在我們熟知的樣子,這種複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百鳥朝鳳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鳳凰隻是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像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有一個優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裏。
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得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幹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了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麵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鳳凰與龍、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除了龜以外,其它三種誰也沒有見過。然而,從古至今,鳳凰那美好吉祥的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民間大眾的心目中,世世代代被人們讚美著,歌頌著。
至於龍鳳文化的由來還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目前仍沒有確切的答案。
延伸閱讀
對“龍鳳呈祥”的考證
“龍鳳呈祥”的傳說在中國源遠流長。據說虞舜時天下大治,樂官譜成了《九招》之曲呈獻,虞舜演奏過程中金龍彩鳳同時現身。《詩經文王之什》中也有龍氏族王季娶鳳氏族
仲氏的記載,認為這是龍鳳呈祥,“天作之合”。據有關專家考證,從河南安陽商代墓出土的龍鳳紋玉雕,到清代刺繡上有龍鳳與“祥”字的紋樣,數千年來,從服飾、工藝品、生活器皿到建築裝飾,龍鳳紋飾無所不在。但最早的“龍鳳呈祥”究竟出自於何時、何地,始終缺乏有力的考古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