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詩經》是如何集成的(1 / 1)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十分豐富,其信息量之大,文獻價值之高,令人驚歎。它立體地再現了生存環境、事態人情,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其內容在世界古代詩歌作品中是獨一無二的。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

孔子刪詩說

這種說法起源於漢代,是把《詩經》的編纂之功歸之於孔子一人。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於;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頌之音。”《漢書藝文誌》說:“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都認為《詩經》由孔子編撰。

但是,持異議者提出了一些反駁的理由:一,《史記》中說孔子刪詩,是在自衛國返回魯國之後,那時孔子已年近七十。而在此之前,都稱為《詩三百》。可見在孔子中青年時期,《詩經》已經是三百篇。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國公子季劄在魯國觀賞周樂,樂工們先奏十五國風,再奏小雅、大雅,最後奏頌,次序和內容基本上與今本《詩經》相同,那時孔子隻有八歲,而《詩經》已定型。那麼,《詩經》究竟是由誰來編纂的呢?

王者采詩說

《詩經》中詩歌的創作時間,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時,綿延五個世紀。創作的地點,幾乎包括了整個黃河流域,加上長江、漢水一帶,縱橫上千裏。怎樣把眾多的詩歌集中起來呢?早在漢代就出現了“王者采詩”的說法。《漢書食貨誌》曰:“孟春之月(陰曆正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劉歆《與揚雄書》說:“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迪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都說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車去全國各地采集詩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周朝太師編定說

朱自清認為《詩經》可能由周王朝的太師編撰。他在《經典常談》中說,春秋時各國都養了一班樂工,老板叫太師。各國使臣來往,宴會時都得奏樂唱歌。太師們不但要搜集本國樂歌,還要搜集別國樂歌。除了這種搜集來的歌謠外,太師們所保存的還有貴族們為了特殊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等作的詩,也有臣下作了獻給君上的詩,準備讓樂工唱給君上聽的,可以說是政治詩。太師們保存下這些唱本,附帶樂譜、唱詞共有三百多篇,當時通稱作《詩三百》。各國的樂工和太師們是搜集、整理《詩經》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編纂整體的統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師莫屬。《國語魯語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的記載,正考父是宋國的大夫,獻《商頌》於周王朝的太師。今本《詩經》的《商頌》隻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師在十二篇基礎上刪定的。由此看來,《詩經》應當是周王朝的太師編定的。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究竟由誰將這些詩歌編纂成書,迄今仍沒有確切的答案。

知識小百科

《詩經》與“牛郎織女”故事的由來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也是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彼牽牛,不以服箱”。《詩經

小雅

大東》中這段有關織女、牽牛星宿的記載,被認為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夏秋之交,織女星與牽牛星先後雙雙升上中天,分列銀河兩岸,遙遙相望,牽牛織女的星神愛情故事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