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1 / 1)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了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時期的《孫子兵法》通稱《孫子》,又稱《吳孫子兵法》,曾為中外人士舉為兵書之鼻祖,相傳為春秋吳將孫武所撰。在中國古代,它是軍事家必讀的經典兵法著作,在宋代官定的軍事教科書《武經七書》中被列首位。凡從軍行武者,必熟讀《孫子》,考試合格,才能被授武職。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中對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

《孫子》傳入西方,已有數百年曆史。據說拿破侖滑鐵盧失敗後,得見此書,擊節而歎,悔未早讀,否則或能免遭失敗。今日的日本、西方企業家,甚至有用《孫子》經營工商企業者,亦每每獲奏奇功。然而《孫子》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吳國將軍孫武,卻有一番爭論。

《史記》的記載是真實的嗎

戰國《商君書》、《韓非子》等都提到過“孫吳之書”,指的是《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但並未說明作者即是孫武。漢代司馬遷《史記孫武列傳》才正式記錄了孫武的事跡,肯定地說《孫子》十三篇為孫武所著,說孫武以此十三篇兵法進謁吳王,協助其整軍經武,富國強兵,西伐強楚,北威齊晉,爭霸中原。《史記》之說一出,千年之間,無人懷疑。然而自宋代開始,疑問出現了:《孫子》真是孫武撰著的嗎?曆史上是否真有孫武其人?首創此說的有宋人陳振孫、葉適,清人姚際恒亦讚同其說,定《孫子》為偽書。但是,也有很多學者不同意陳振孫、葉適的懷疑論,如明代宋濂的《諸子辨》、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的撰者等,這些意見認為:太史公是嚴肅認真的史家,其記事立言,翔實可靠,本傳中所敘孫武、孫臏事明明白白。《漢書藝文誌》載古兵法有《臏孫子》(孫臏)和《吳孫子》(孫武),區別清楚,本為兩人,實無可疑。

孫武與其門徒合撰說

還有一種意見,主張《孫子》是由孫武與其門徒們共同撰著的。這種意見認為,《孫子》的主要思想體係肯定是屬於孫武的,其成書過程大體是這樣:當孫武、伍子胥佐助闔閭成就事業後,伍子胥被排擠,孫武遂見機引退總結戰爭經驗,整理成係統的軍事理論,然後講學授徒,傳授軍事學術。其門徒耳受筆錄,世代相傳,最後在春秋戰國期間逐漸地形成了這部豐富的、有比較完整的體係的兵法著作。其間文字雖會有所增刪,但未改變孫武核心思想。因此《孫子》被視為孫武所撰,也未為不可。

總之,要徹底解開《孫子》作者之謎,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和研究。

延伸閱讀

《孫子兵法》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計》是出兵前在廟堂上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製訂作戰計劃。《作戰》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謀攻》是以智謀攻城。《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虛實》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