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左傳》的作者是誰(1 / 1)

《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的記事年代大體與《春秋》相當,隻是後麵多十七年。與《春秋》的大綱形式不同,其內容記述了這一時期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麵的重大事件和有關言論,以及天道、鬼神、占卜、占夢之事等,作者對凡是可以借鑒和勸誡的都進行記載。

《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而其作者究竟是誰,至今尚無定論。對此,有以下幾種說法:

左丘明之說

左丘明,一種說法是姓左,名丘明;另一種說法是複姓左丘,名明。雙目失明,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在其前。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作。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持“左丘明說”的學者們大多是從《左傳》的行文中推測出來的:作者對魯國的事情很了解,而且文章的內容也多是站在魯國的立場上記敘的。文中在稱呼孔子的時候大多稱其字“仲尼”,這種稱呼多是出於好友,所以作者很自然被認為是左丘明。

不少人反對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左傳》成書在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86年之間。而根據史料推測,左丘明並沒有活到那麼久。所以,這個說法不現實。

吳起之說

另一些學者認為《左傳》是戰國時某人總和了各個國家的史料,最後收錄編輯成的,這個人很可能就是精於戰爭的“衛左氏人”——當時的大軍事家吳起,其中的部分章節有可能是吳起的門人添加的,郭沫若就比較讚成這種觀點。但吳起的性情與左傳截然不同,所以這個觀點也未必可信。

眾說紛紜

對於這個問題還有許多其他說法:葉夢得認為《左傳》作者為戰國時人;鄭樵《六經奧論》中則認為是戰國時的楚人;而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後;項安世認為是魏人所作;程端學認為《左傳》是偽書。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仍然以嚴謹的史料為依據,認為是左丘明所著。清末康有為斷言它是西漢末劉歆偽造。崔適、錢玄同也補充說,《左傳》是劉歆的一部偽書。這個觀點引起了錢穆等一些學者的強烈反對。因為在劉歆以前《左傳》已被許多人抄撮或征引過,故康氏之說也難成立。

可見,《左傳》真正的作者是誰,仍需後人們繼續探究。

延伸閱讀

《左傳》的外交辭令

《左傳》記載了很多文采

然的辭令,這些辭令的共同特點是委婉巧妙,典雅從容,在彬彬有禮的外表下包藏著鋒芒。即使是敵國交戰,在兵戎相見之際,也不失溫文爾雅之態。例如齊晉之戰前夕,齊侯與晉人的一段對話中,齊侯的態度極為強硬,晉國也不示弱,但雙方的辭令卻又委婉謙恭,盡力表現出文雅安詳的風度,使人難以相信這是麵臨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在論辯方式上,《左傳》中的辭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禮而論,用道義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辭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見長。《左傳》雖以細密婉曲著稱,但又不尚鋪陳,不事誇張,無論記事記言,都能言簡意,韻味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