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嶽飛作為我國曆史上的抗金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人民敬仰。而其在出師北伐壯誌未酬的悲憤心情下所作《滿江紅》,更是成為了千古絕唱。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滿江紅》這首詞的作者是宋代著名愛國將領嶽飛。嶽飛在寫作《滿江紅》詞時,正是中原地區遭受女真奴隸主貴族的鐵騎踐踏和蹂躪的歲月。嶽飛矢誌抗金,執著地追求收複失地、報仇雪恥的壯誌宏圖;他一生征戰,反對投降,代表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他光明磊落、治學嚴肅,是中國古代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潔奉公,把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發揚到一個高度。故《滿江紅》一詞,一直被作為愛國主義的絕唱在神州大地傳頌。按照傳統的說法,《滿江紅》出自嶽飛之手已經確認無疑。
但是,近代一些學者對此提出了異議,並在學術界引發了長期的爭論。他們認為《滿江紅》一詞不是嶽飛所作,而是後人的偽作。
嶽珂沒有收錄這首詞
餘嘉錫認為,嶽飛孫子嶽珂所編《金倫粹編
家集》中沒有收錄這首詞,而嶽珂在收集嶽飛的文章時是不遺餘力的,此集從編定到重刊,曆經31年,為何未收此詞?這首詞最早見於明徐階所編的《嶽武穆遺文》,是根據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嶽墳詞碑收入的,趙寬亦未說所據何本,來曆不明。而且趙寬碑記中提及的嶽飛另一首詩《送紫岩張先生北伐》經明人考證是偽作。在此之前,此詞亦不見於宋、元人的著述,為什麼突然出現在明中葉以後?
與嶽飛作戰的地名不符
夏承燾認為,這首詞上有一個叫“賀蘭山闕”的地名。他認為嶽飛伐金要直搗的黃龍府,在今吉林省境內,而賀蘭山卻在今內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時屬西夏,並非金國土地。此詞若真出自嶽飛之手,不應方向乖背如此。如果賀蘭山不同於前人泛稱邊塞的“玉門”、“天山”之類,其入於史書,始於北宋。唐宋人以賀蘭山入詩,都是實指,明中葉以後也是如此,若以泛指釋嶽飛的“乖背”,似也不通。
與嶽飛的心境不符
1980年,海內外又掀起了討論這個問題的熱潮。如台灣《中國時報》發表了孫述宇的文章,再次對《滿江紅》的詞作者提出了疑問。他首先指出《滿江紅》詞中用了自己的事跡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裏路雲和月”等等,是盡人皆知的材料,一個擬作者是很容易寫出這樣一首詞的。其次,他認為《滿江紅》詞的格調,與已證實的嶽飛另一詞《小重山》風格迥異,前者慷慨激昂,英雄氣色橫溢,後者則是他多年征戰並受掣肘時惆悵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滿江紅》是一首有事跡、有心誌,但沒有閱曆的詞”。
《滿江紅》詞到底是不是嶽飛所作已經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嶽飛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而這首詞的思想價值以及它的曆史作用早已得到了曆史和人民的認可。
延伸閱讀
嶽飛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除了自己儉樸淡泊、刻苦勵誌外,嶽飛對子女教育也很嚴,要求他們每天做完功課後,必須下地勞作。除非節日,不得飲酒。宋時有“任子恩例”,官員品級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階越高,受“恩例”次數越多。嶽飛勉勵兒子們“自立勳勞”,僅用了一次“恩例”,還是為被秦迫害致死的老上級張所之子張宗本而用。而嶽雲屢立殊勳,嶽飛卻多次隱瞞不報。為此有人說:“嶽侯避寵榮一至此,廉則廉也,然未得為公也!”嶽飛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責以近功?”又說:“正己而後可以正物,自治而後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無功之賞,則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