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西遊記》中孫悟空原型之謎(1 / 1)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優秀的神話小說,也是一部群眾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作品。小說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法號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豬八戒、沙僧的大師兄。會七十二變、騰雲駕霧。有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偽裝;一個筋鬥能翻十萬八千裏;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心變化。他占花果山為王,自稱齊天大聖,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後經觀世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曆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孫悟空的形象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善良、正義、不阿的情懷和追求。

《西遊記》成書至今已有很漫長的曆史,而關於其主角孫悟空的原型問題至今仍爭議頗多。關於孫悟空的原型有以下幾種說法:

唐代高僧“釋悟空”說

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師。釋悟空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西安,回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跡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係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無支祁”與印度神猴哈奴曼說

魯迅認為,魏晉以來,佛教典籍的翻譯漸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文人們喜歡其新穎奇異,有意或無意中使用,於是這些故事慢慢變得中國化。具體到孫悟空的人物形象,魯迅則認為應當來自中國民間傳說,他舉唐朝人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淮渦水神無支祁為證,認為孫悟空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從而認定孫悟空的原型來自中國本土。

胡適對此看法不同,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認為這才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

作者本人

也有人說孫悟空的原型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本人,當時社會黑暗,作者以寫書的形式將自己的憤懣發泄了出來。其中孫悟空大鬧天宮,自封齊天大聖的經典章節,就包含了作者吳承恩對當時社會現象的不滿而抒發出的情緒,而孫悟空的家鄉花果山相信是作者看破世俗心中向往的居所。

《西遊記》的創作年代距今太過久遠,關於孫悟空原型的爭論,隻能是後人的理解和猜測。

延伸閱讀

孫悟空名字的由來

中國西遊管理第一人馬修鵬認為,“孫”是因為悟空本是猴子,源於“”, 而“悟空”這個名字是有很深寓意的。“悟空”就是“悟道”,“悟道”就是“悟空”,“空”就是“道”,“道”即是“空”。“悟”有著感悟、領悟、覺悟的含義,其中本身就代表著修煉、修心的意義。“悟”是一個過程,而“空”則指的是一種結果,通過多年的修煉、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要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當達到“無我”的狀態之時,也就是真正修成正果之時,此時的他真正有了“道”,而這種道是一種無我之道,就像《道德經》裏說: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是無法說明白的,能說清楚的道不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