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詩構思新奇,風格雅致,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由於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隻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李商隱一生詩作很多,流傳下來的就有六百多首,可分為政治詩、詠史詩、抒情詩、詠物詩、無題詩五大類。其中“無題詩”成就最大,這類詩約占總數的十分之一以上。這些詩,表麵上看起來都是以淡淡的情思、華麗的詞藻來表達自己忠貞不渝的愛情和相思的痛苦。但詩中卻又寄托他意,讓人難以理解。例如《七律無題》詩: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詩可稱得上家喻戶曉,並廣為人們引用。然而,詩中所蘊涵的真正含義,卻十分隱晦、難以理解。時至今日,《無題》詩依然是一組可望不可及的美麗謎團。
單從字麵來看,首聯寫離別時的難舍之情,次聯寫對女子的相思之苦,第三聯是設想女子也在日夜思念著他,而末聯則筆鋒一轉,想象著青鳥替他傳遞書信,幫他探看遠在他鄉的意中人。這首詩的表麵意思很好理解。但仔細想想,又有許多不解之處。詩中的“女子”指的是誰呢?“蓬山”又寓意何物?長期以來,關於這首詩的真實含義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這首詩並不是愛情詩,李商隱隻是想借詩來表達自己在仕途上的失意和不甘淪落的心情。而且據說,李商隱本人也否認這是愛情詩。既然不是愛情詩,他又想借助這首詩寄托什麼呢?這還得從他的生平說起。
李商隱從小才華出眾,17歲便受到太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賞識,並三次資助他到長安趕考。25歲時,經令狐楚推薦,終於考取了進士,留在朝中任校書郎。後令狐楚去世,李商隱在政治上失去了支持,隻好投靠當時的經原節度使王茂元,並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為妻。
可在當時,朝廷裏的官員分為勢不兩立的兩大派,一派是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另一派是以牛僧儒為首的“牛黨”。當時牛李兩黨恩怨很深,之間長期爭執不下。正是這種黨派之爭,給李商隱埋下了煩惱的種子。這也很有可能就是這首《無題》詩的寫作背景。
到底怎樣理解李商隱的無題詩已成為曆來學者的一大爭論,一些人認為應該把李商隱的詩看作是他的一種感情寄托。清代的朱鶴齡就認為,男女之情與君臣朋友之情完全相通。如《楚辭》就是借“芳草”、“美人”來表達君臣之義的。試想,李商隱因為黨派之爭,身處政治的漩渦,講話怎敢直抒胸臆?所以他的無題詩不能看作是情意綿綿的愛情詩,而多是有所寄托,借男女情愛來表達這種既怨恨又渴望的複雜心情。
還有些人則認為,分析李商隱的無題詩要就詩論詩,不能堅持同一標準,任何詩都有作者的某種寄托,隻是有些可以分析到,而有些無法知曉。如“月中霜裏鬥嬋娟”、“終遣君王怒偃師”諸篇皆是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但也有寄托。如果非要弄清詩中的寄托之意,還需要認真斟酌。
實際上,到底如何解讀李商隱的無題詩至今仍無統一意見。
延伸閱讀
李商隱的家世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的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陽縣尉;祖父李,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禦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縣(今河南獲嘉縣)令。在李商隱10歲前後,他的父親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親、弟妹們回到了河南故鄉,生活貧困,要靠親戚接濟。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他還要背負撐持門戶的責任。後來,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