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杏花村今在何處(1 / 1)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有一首千古傳誦的七絕《清明》詩,清新雋永,言盡意蘊,膾炙人口,一直傳誦,至今不衰。

每年二三月間,當那一樹樹杏花綻蕾欲放或是紛紛盛開之時,人們難免會想到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在何處呢?數百年來,眾說紛紜,近年來爭論尤烈,大致有四種說法:

山西省汾陽縣

有人認為《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即山西汾陽縣杏花村,近年來報刊雜誌上首先提出此說。理由是相傳自南北朝以來,汾陽即以產酒著名,汾酒享有“甘泉佳釀”之譽;天下杏花村之多難以勝數,而有這般名酒的杏花村確實獨在汾陽。

但是根據《杜牧年譜》記載,杜牧一生從未到過山西,怎麼可能在汾陽喝酒?汾陽清明從不下雨,有時還要下雪,又何來“清明時節雨紛紛”呢?兩個疑問切中要害。看來,山西汾陽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

安徽池州市

有人說安徽省池州市的杏花村才是詩中所指的“杏花村”。理由是這個杏花村在貴池縣西南,古時也以釀酒著名。而杜牧在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九月由黃州刺史遷池州刺史,會昌六年九月又遷睦州刺史,在池州整整兩年。所以清人郎遂寫了《貴池縣杏花村誌》,將杜牧《杏花村》收入。後來《江南通誌》亦將該詩收入,並言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在貴池。

這個理由較山西汾陽縣說法充分。但細細體味杜牧《杏花村》詩,疑竇也便接連而來:一是寫《清明》時杜牧已經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處而向牧童問路?二是既然為官,喝酒自有下人服侍,杜牧又何必親自去討買呢?如此推斷,這裏的杏花村也不“屬實”。

江蘇宜興

也有人認為,江蘇宜興杏花村才是真正的“杏花村”。他們的觀點是,杜牧晚年罷官後住在湖州,此時杜牧有些萎靡不振,便常到鄰縣宜興遊覽解悶,並住在宜興十裏碑,還在那裏修建了一座水榭。而據地方誌記載,十裏碑附近有個村落,四周多有杏樹。顯然,這裏就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

遺憾的是,此說最終也被否定:經考證,此地沒有“酒家”,更不曾有過釀酒曆史,《清明》所寫情景,與這裏一點關係也沒有。

江蘇豐縣城東南十五裏處

其理由是:根據詩意,該詩為杜牧途中所寫,由“路上”、“借問”說明杜牧對周圍的情況並不熟悉。那麼杜牧什麼時候路過豐縣的呢?查杜牧年譜,杜牧一生自外郡遷官赴京共四次,有三次過豐縣境: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由揚州節度掌書記遷監察禦史;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八月由睦州刺史遷司勳員外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秋由湖州刺史遷考功郎中,皆取道運河,經揚州、宋州(河南商丘)、汴州(河南開封)入京。大中二年杜牧曾作宋州寧陵縣記。豐縣杏花村即在運河至宋州的道上。古時豐縣曾屬於宋,並且豐縣是劉邦的故鄉,所以杜牧過豐縣境,寫一首《杏花村》的詩,是合乎情理的。

然而如今豐縣城東南十五裏一代並無杏花村,隻有一村,今名張杏村,至今家家門前院裏尚且植杏樹三五株,可是該村向來不產酒,看來豐縣說也難以讓人置信。

幾處“杏花村”均被否定,然而,杜牧詩中杏花村是確有無疑的。那麼,這位才學顯赫的杜樊川,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這確實吊足了後人們的胃口!

延伸閱讀

“端午節”的習俗——戴香包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長久。考古工作者曾在這裏發掘出許多漢代的製酒工具和酒器,推測這裏大約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就大規模地釀造白酒。據載,到了唐代,村裏酒店已經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聞名於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飲酒作詩。據說,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經有了二百二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