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桃花源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無奈。
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為其詩《桃花源》之序)。說是武陵地方的一個漁夫,沿著一條小溪行舟捕魚,忽然看到一片桃花林。桃林深處有一座山,山中有一個缺口,漁夫丟下船從缺口裏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裏,土地平曠,房屋整齊,人民生活古樸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為樂。人們看到漁人大吃一驚,問清了狀況後,紛紛請他回家吃飯飲酒,自稱祖先是為了逃避秦時的戰亂,逃進桃花源來生活的。他們根本不知道秦以後有過漢朝,漢朝以後又有晉朝。漁夫在桃花源裏住了好幾天,就與他們告別。出了桃花源,以後再去尋找卻找不到了。
人們普遍認為,《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確實存在或至少存在原型的。但是關於桃花源的地址卻眾說紛紜,目前比較有名的“桃花源”有如下這些地方: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
竹山古稱武陵縣,屬漢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晉時,武陵縣屬上庸郡。而竹山境內的堵河舊稱武陵河,河中峽穀至今還叫“武陵峽”。尤其是,峽穀入口處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屬竹山縣官渡鎮;出口處的村子叫桃花源鄉,屬竹溪縣。這與《桃花源記》中所說完全對應。
而且,《桃花源記》裏說,武陵漁人從桃花源出來後,把這件事告訴了郡太守,太守便派人尋找。後來南陽劉子驥聽說此事,也欣然前往。均未果。古時信息不暢,分析起來,這個郡肯定與南陽很近,所以南陽劉子驥才會聽說此事。而與南陽相鄰的郡隻有上庸郡。因此,桃花源在竹山的可能性很大。桃花源人是避秦亂而躲到山裏去了,而秦亂就是發生在漢中郡與南陽一帶,這裏是古戰場,因此附近老百姓會就近跑進隱蔽的大山中。這裏的自然景觀,更符合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很不易於尋找,連世世代代生活在附近的當地老百姓都很少進去。無論從地容地貌還是從曆史文化上講,竹山桃花源更像原型。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
常德桃花源風景區始建於晉代,到唐宋時發展到鼎盛階段,在元代時毀於戰亂,明清以後又開始複興。臨沅江,靠群山,古樹修竹遍麵,《桃花源記》裏所描繪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意境尚可尋覓。
由於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的深遠影響,凡唐之著名詩人、文學家、士宦、道人等對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觀幾乎都頃心向往。據記載,在桃花源留下詩文的唐代名人多達四五十名,包括孟浩然、李白、韓愈、蘇軾等大文豪。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開發與修複,成為其曆史上的鼎盛時期。
從以上情況看,桃花源在唐宋時期得到如此的發展,是否和《桃花源記》有關呢?
關於“桃花源”在哪裏還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是究竟在什麼地方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隻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延伸閱讀
陶淵明的“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交織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