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的繁榮景象。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這幅畫生動地記錄了中國12世紀城市生活的麵貌。通過這幅畫,我們可以很好地了解北宋的城市麵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曆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和不解之謎。然而,最讓我們感到迷惑的就是“清明”二字的含義。關於這個“清明”,目前有以下幾種說法:
“春景”之說
曆史上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曾有過一些爭論。大部分人認為,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這種說法從金代以來,幾乎並沒有人提出過什麼異議。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也都主張“春景”的說法。
“秋景”之說
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在1981年《美術》雜誌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從畫麵所繪的種種景色與現象中分析推理,列舉了八項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
“頌辭”之說
鄒身城先生在中國宋史研究會上提出論文,認為“清明”既非節令,亦非地名。這裏的“清明”一詞,本是畫家張擇端進獻此畫時所作的頌辭。故有人認為,這裏的“清明”要從廣義上去理解。《後漢書》有例證,“固幸得生‘清明之世’……”從語氣看,這個“清明”是指政治開明。畫中題款“清明”語,本是張擇端進獻此畫,請帝王們賞識所作的頌辭。金人在畫麵上留下的跋文說:“當日翰林呈畫本,升平風物正堪傳。”點明此畫主題在於表現升平風物。張擇端在徽宗時曾經在翰林書畫院供職,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清明”一說極有可能是畫家在稱頌盛世,討最高統治者歡心。知道了這個背景,顯然“清明”一詞不是指節令。
幾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然而“清明”到底是什麼意思目前尚無定論,仍有待於考證。
延伸閱讀
張擇端之死
北宋滅亡後,宋徽宗趙
和兒子宋欽宗趙桓被金人俘虜到北方,藏於北宋內府的《清明上河圖》及六千件藝術品也被金兵掠獲。徽宗第十一子趙構在杭州稱帝,是為宋高宗。
為了讓宋高宗不忘國仇家恨,堅決抗金,張擇端閉門謝客,嘔心瀝血,又繪製出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獻給高宗。高宗趙構與父親徽宗趙不同,對畫根本不感興趣,並將畫退了回來。張擇端展開長卷,心緒難平,一氣之下,將自己嘔心瀝血繪製的《清明上河圖》長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時搶出一半。在沉痛的打擊下,張擇端不久憂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