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契丹族消失在哪裏(1 / 1)

契丹,古代出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開始在遼河上遊一帶活動,並於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中國北方。

據《魏書》記載,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為一個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出現。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於916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北部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契丹王朝在中國延續存在了200多年,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差一點就將宋朝滅亡而統一全國。

關於契丹族的起源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著兩條河流,一條叫西拉木倫河,意思是“黃水”,人們把它看作是潢河在遠方的女兒。另一條河叫土河,兩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傳說中,一位駕著青牛車從潢河而來的仙女,與一位從土河騎著白馬來的勇士,在兩河的交彙處相遇,兩人相戀,並結為夫妻,他們便是契丹族的始祖。曆史學家根據這個傳說和一些相關史料的考證,對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釋:他們認為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別是居住在兩河流域的兩個原始氏族,一個以“白馬”為圖騰,居住在“馬盂山”;一個以“青牛”為圖騰,住在“平地鬆林”。後來兩個氏族都遷徙到兩河彙聚處的木葉山,他們聯姻繁衍,他們的子孫繁衍成為八個部落,逐漸發展成為以後的契丹族。

然而,契丹作為一個民族,為什麼在曆史中漸漸消失了呢?契丹人究竟去哪裏?他們還有沒有後裔?對此,一般有以下幾種說法。

民族融合

我國史學界認為,契丹人在不同時期、不同曆史條件下,大都融入其它民族之中。遼亡以後,除一部分契丹人隨耶律大石西遷以外,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在東北地區。這些契丹人雖大都與女真、高麗、蒙古族融合,但一部分契丹人還是以集團形式保留著契丹民族的風俗習慣。金、蒙戰爭爆發以後,許多契丹人起事,參加反抗女真人統治的鬥爭。這部分契丹人有的被女真人鎮壓,有的投靠蒙古人。投靠蒙古人的這部分契丹人,隨著蒙古人東征西討,也隨之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西遷伊朗克爾曼

也有人說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他們在西遼滅亡後到今伊朗克爾曼省建立了一個起兒漫王朝,俗稱後西遼。這部分契丹人的傳統習俗已不見,被完全伊斯蘭化了。但他們對西方的影響至今仍在,以至現代俄語和拉丁語一直把中國稱為“契丹”。

流落雲南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契丹部落最後流落到了雲南地區。他們的根據是,在雲南施甸縣,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在施甸縣由旺鄉的一座宗祠裏,還發現了一塊上麵篆刻著“耶律”二字的牌匾。據“本人”介紹,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並表明他們的契丹後裔身份。曆史上確有記載,阿蘇魯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後裔,他的先祖曾參加西南平叛戰爭。但這並不能證明這些“本人”就是阿蘇魯的後代。畢竟漠北和雲南相隔萬裏,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學術界始終未能給這個自稱契丹後裔的族群正名。

延伸閱讀

契丹族的後裔

有人說契丹民族並沒有被融合,他們作為一個民族仍然存在。一種說法認為,生活在大興安嶺、嫩江和呼倫貝爾草原交彙處的達斡爾人,就是契丹人的後裔。達斡爾的意思是“原來的地方”,也就是故鄉。幾百年來,達斡爾人就在這裏遊牧,但究竟哪裏才是他們的故鄉?達斡爾人自己不知道,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文字,隻能靠口述來傳承曆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沒有人知道了。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曆史等內容,找到了大量證據證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但這些隻是間接的證據,具體定論尚待進一步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