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空寺,又名玄空寺,位於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懸空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它修建在懸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後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

懸空寺,位於恒山金龍峽的半崖峭壁間,始建於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曆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懸空寺距地麵高約50米,麵對恒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穀,樓閣懸空,結構巧奇。懸空寺建造的位置山勢陡峻,兩邊是直立100多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而懸空寺就建在這懸崖上,它給人的感覺像是粘貼在懸崖上似的。從遠處抬頭望上去,看見的是層層疊疊的殿閣,隻有數十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它撐住。而懸空寺頂端那大片的赭黃色岩石微微向前傾斜,像要塌下來一樣。

這裏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古人雲:“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唐代詩仙李白醉書“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歎其為“天下巨觀”。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危樓”不倒的秘密

那麼這座絕壁上的危樓又是怎麼建造的呢?它又為什麼要建造在懸崖絕壁上呢?

近些年來,專家們對懸空寺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有專家認為懸空寺之所以能夠建在懸崖上,主要是由“鐵扁擔”把樓閣橫空架起。從三宮殿後麵的石窟側身探頭向外仰望,會發現淩空的棧道隻有數條立木和橫木支撐著。這些橫木(鐵扁擔),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進岩石裏去的。據說,木梁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被白蟻咬,還有防腐作用。這正是古代修築棧道的方法,懸空寺就是用類似修築棧道的方法修建的,把閣樓的底座鋪設在許多“鐵扁擔”上。

與此同時,也有專家指出懸空寺之所以能夠懸空,除了借助“鐵扁擔”之力以外,立木(即柱子)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立木,每一根的落點都經過精心計算,以保證能把整座懸空寺支撐起來。據說,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來平衡樓閣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麵,才能夠發揮它的支撐作用,如果空無一物,它就無所借力而“身不由己”了。還有專家認為懸空寺全寺40間殿閣,表麵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支撐在堅硬的岩石裏,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也就是在山崖上先開鑿好窟窿,將粗大的飛梁插到這些窟窿裏,這插到山裏的一大半支撐著樓體,露在外麵的一小半便是樓閣的“基石”。這樣,看上去像是空中樓閣平地而起,實際上樓閣的重心在山體中。懸空寺到底是怎樣建造的,專家們各持己見,爭論不休。

懸空寺為什麼建在絕壁上

那麼懸空寺又為什麼要建造在懸崖絕壁上呢?對此,人們也是說法不一。有人說以前這裏暴雨成災,隻好把寺建在懸崖上。懸空寺處於深山峽穀的一個小盆地內,全身懸掛於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是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衝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於被淹。也有人說以前這裏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懸空寺建在這裏,可以方便來往的信徒進香。而且渾河河水從寺前山腳下流過,當時常常暴雨成災,河水泛濫,人們以為有金龍作祟,便想到建浮屠來鎮壓,於是就在這百丈懸崖上懸空修寺。

懸空寺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吸引著古往今來的遊人,那一個個至今尚未被世人解答的謎也給懸空寺增加了幾分神秘。

延伸閱讀

懸空寺何以千年不損

近些年有專家指出,懸空寺之所以曆經千年而保存得如此完好,要歸功於它奇特的建造。懸空寺除一進寺門有一條長不及10米、寬不到3米的長方寺院可容數十人外,其餘樓台殿閣盡由狹窄廊道和懸梯相連,遊人隻能魚貫緩行,不會造成擁擠現象,這就大大減輕了遊人對廊道和懸梯的壓力。另外也有專家認為懸空寺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在寺院北端的最高層,有座三教殿,我國佛、道、儒三大教派的釋牟尼佛、老子、孔子端坐一殿。自古以來,各教派為贏得百姓崇信,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故天下寺殿多是分立,而懸空寺卻將三教融入一殿,實為罕見。而懸空寺內佛、道、儒三教兼有,曆代朝野臣民對其都倍加愛護,這也是其完好無損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