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在進攻齊齊哈爾的問題上,關東軍同日本參謀本部發生了爭執。根據1905年《樸茨茅斯和約》的規定,北滿是俄國的利益範圍。因此,如果關東軍進攻北滿,可能會引起蘇聯的不滿。但是,關東軍認為,日軍進攻齊齊哈爾,蘇聯不會出兵東北。可日本軍部的人不這麼想,為防止關東軍貿然行事,11月2日,總參謀長金穀範三特地給關東軍發去電報,命令道:“如向遠離嫩江的北滿出兵,無論有何項理由,非經我批準,都不許出兵。”看來,日本參謀本部給關東軍的行動劃定了一條界線,即不能越過嫩江。
但是,蘇聯副外交人民委員加拉罕向日本駐蘇大使廣田弘毅宣稱,蘇聯對交戰雙方都不提供任何支持,采取嚴格的不幹涉政策。在此之前,廣田曾以聽到“蘇聯以武器援助馬占山的消息”為由,向蘇聯方麵進行過試探。日本參謀本部在摸清莫斯科的底牌後,立即改變了以前的態度,同意關東軍在馬占山拒絕撤出齊齊哈爾時可以采取“認為必要的自主行動”。於是,關東軍加快了對齊齊哈爾進攻的步伐。關東軍第二師團長多門被任命為江橋戰鬥總指揮,這給江橋抗戰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不過,蘇聯對進入本國境內的中國抗日軍隊還是提供了一些方便。
1932年12月,蘇炳文率領的抗日義勇軍衝出日軍的重重包圍進入蘇聯境內,其中包括馬占山。蘇軍在解除他們的武裝後,將他們安置在托木斯克。
後來,馬占山提到這件事時承認“蘇俄政府對義勇軍曾予以特別之優待”。
蘇聯對中國的另一個支持恐怕要算中蘇複交了。1932年6月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進行中蘇複交談判(兩國關係自1927年處於隔絕狀態)。不料,這個消息傳到了日本人那裏,日本便從中作梗。但是,雙方於12月12日進行了複交換文,聲明從即日起正式恢複兩國的外交關係。中蘇複交是中國爭取外援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也是對日本一個不小的打擊。應當說,蘇聯在中東鐵路問題上表現了妥協的一麵。其實,這也是蘇聯民族利己主義的表現。1932年3月中旬,即“滿洲國”剛成立時,蘇聯駐哈爾濱領事和中東鐵路蘇籍副理事長奉命拜訪了“滿洲國”新任中東鐵路督辦李紹庚,甚至還向他表示“蘇聯政府確認‘滿洲政府’對於中東鐵路之主權”。蘇聯為了換取在中國東北保留蘇聯領事館,竟然同意在赤塔和海參崴設立“滿洲國”領事館。這樣,莫斯科就等於在事實上承認了“滿洲國”。就連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森島也這樣說“唯有蘇聯與其他國家不同”,“在事實上承認了‘滿洲國’”。
日本最終目標是想把蘇聯勢力從中國東北排擠出去,以便獨占東北。自1933年後,日蘇關係緊張起來。在日本的指使下,中東鐵路地區不斷發生對蘇挑釁事件。大批蘇聯員工被殺,財產遭受破壞。在此情況下,1933年5月2日,莫斯科背著南京蔣介石政府,向日本駐蘇大使提出出售中東鐵路的建議,具體辦法是由“滿洲國”贖回中東鐵路。盡管蔣介石政府一再向莫斯科提出抗議,但莫斯科以日軍破壞為由進行搪塞。1935年3月11日,蘇聯以1.4億日元的價格與日“滿”簽訂了出售中東鐵路的協定。3月23日,蘇、日、“滿”3方代表正式簽署了《中東鐵路讓渡協定》。
(七)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