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朱元璋的工作狂特點,明朝曆代皇帝中最接近他的,當屬他的兒子——永樂皇帝朱棣。比起朱元璋來,朱棣的工作方式,有了明確的時間表——每天早晨四更起床,吃過早餐後,要先在上朝之前,抓緊要把當天準備處理的國事,預先在腦子裏過一遍。然後開始早朝,按照《大明會典》的記錄,明朝的早朝開始時間,相當於今天的淩晨五點鍾,起個大早的朱棣,在早朝結束之後,就要著手處理國事,批閱各類奏章,他每天批閱奏章,往往都要到深夜,經常要到淩晨才睡。這樣算來,每天他的睡眠時間,也就隻有不到六個小時。而且朱棣規定,一旦有緊急軍國大事,哪怕自己在熟睡,也要立刻把他叫醒。否則就要論罪。這樣的折騰,也讓朱棣深感其苦。朱棣最後一次北征蒙古草原的時候,路上設宴款待群臣,席間頗為感慨的說:我自登上皇位以來,每天兢兢業業,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而皇帝的辛苦,也是做了皇帝之後才深有體會啊。
即使是明朝第一工作狂朱元璋,對於這番辛苦,其實也是深有體會的。各類史料記錄比較多的朱元璋一個趣事,就是一位叫茹太蘇的大臣給他上奏折,奏折寫了萬字,到第五千字的時候才切入正題。氣的朱元璋命人把他一頓暴打。事後朱元璋寬慰茹太蘇,並向他訴苦說:你以為我願意打你啊,你五百字就能說清楚的事情,非要寫個上萬字,我做皇帝容易嗎?要整天看你這種奏折我哪受得了啊!
連朱元璋都有受不了的時候,其他的皇帝自不用說。到了朱棣執政時期,就設立了“文淵閣”,開始協助皇帝處理國事,文淵閣裏的官員,就是五品大學士,之後,這個原本以皇帝秘書身份設立的新機構,地位日益扶搖直上,成了明朝實際意義的“宰相”。而隨著明朝這一內閣製度的確立,為了強化皇權,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又逐步加強宦官的權力,也就造就了後人津津樂道的明朝“宦官專權”現象。從此,文官的內閣權力,宦官的權力,以及兩者之上的皇權,就成了明朝最高皇帝的鐵三角。而早期朱元璋苦心創立的專製體係,因此也有了新的效用。在內閣製度以及宦官司禮監製度日益成熟的情況下,原本分權的明朝行政體係,從此有了更好的整合,這個原先離了皇權就玩不轉的體製,在司禮監加內閣的雙軌製操控下,可以實現有條不紊的運轉。如此一來,明朝的皇帝就輕鬆下來了,要給國家大事拿出處理意見,不必再像朱元璋時代一樣,天不亮就起床批奏折,隻需要授意內閣草擬處理意見就好,要同意處理意見,隻要司禮監蓋章,即所謂的批紅就好。做皇帝的,隻需要聽彙報點個頭,國家就能正常運轉下去。史料上總津津樂道,明朝某某皇帝多少年不上朝雲雲,然而不容爭議的事實是,即使是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依然可以有效的掌控群臣,並且實現朝局的正常運轉,其製度上的根由正在於此。明朝這套高度專製,皇權極其強化的體製,隨著之後曆代帝王的修正,在表麵不更改“祖製”的幌子下,隻在關鍵部位做出精到的調整,最終改變了其原本的意義:原本是想讓皇帝變得很忙,結果卻讓皇帝變得很閑。
然而,如果你穿越到明朝中期,變成一個閑下來的明朝皇帝,這日子,恐怕比忙起來也好過不到哪去,因為明朝皇帝如果閑下來,也一樣會感到很煩的。
很煩的原因,就是新形勢遇到了新問題。
明朝這套政治製度的變動,對於皇權來說,是改變一種統治方式,從早期的事必躬親,變成中後期的垂拱而治。皇帝的角色變了,大臣們的角色也同樣變,原先在這個官僚體製中,各類的權力都被朱元璋拆分開來,而在這套變動過程中,本來拆分的權力,也又重新組合起來。比如原本分散的六部權力,被統一整合到內閣負責,而地方上原本分散的“三司”權力,被統一整合給各省的巡撫,以及負責多個省公務的總督負責。權力組合的結果,使得相關大臣的權限加大,連帶著話語權加大,辦公固然方便了,但和皇帝頂牛,也自然變得方便了。於是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明朝大臣和皇帝頂牛的事,也就越發的多了起來。
所以從明朝中期開始,曆代皇帝越發感到,他們說了算的事情,正變得越來越少。尤其是土木堡之變以後,幾乎曆代明朝皇帝在位,都會發生一些著名的“頂牛”事件。景泰皇帝在立太子問題上和群臣衝突,甚至在幾次爭吵之後無奈,隻得通過向群臣行賄的方式,來取得大臣們的支持。皇帝向大臣行賄,這事在之前的朝代裏隻發生過一次,也就是宋真宗為了到泰山封禪,給宰相王旦行賄,然而景泰帝的行賄對象,卻是包括內閣以及六部在內的一群人。到了明憲宗成化皇帝在位開始,群臣給皇帝頂牛,又多了新招數,經常是為了爭論一件事,鬧得大臣們以集體辭職相威脅。比較典型的事,就是西廠提督太監汪直引發眾怒,大臣商輅率領文臣進諫,以集體辭職為武器,迫使明憲宗罷免汪直並裁撤西廠,雖然這場爭鬥,還是以汪直複職西廠複設,以及商輅黯然罷官而告終,但隨著文官集團話語權的壯大,集體辭職這一招,在之後明朝曆代皇帝在位時,都被大臣們屢試不爽。比如明孝宗朱祐樘在位的時候,大學士劉健等人率領群臣進諫,以集體辭職勸說明孝宗赦免兩京之獄中的獲罪言官,並嚴懲涉案宦官。明武宗朱厚照時期,發生過兩次著名的內閣集體辭職事件,一次是劉健,謝遷,李東陽三位閣臣,率領六部九卿集體辭職,勸說明武宗驅逐宦官八虎。另一次是明武宗在位晚期,常年外出巡遊,並率兵在應州與蒙古韃靼部血戰,結果以梁儲,蔣冕等閣臣為首的百官,以集體辭職勸說明武宗回京理政。而到了明神宗萬曆皇帝在位的時期,發生了著名的“爭國本”案,集體辭職這招,更從官員頂牛皇帝的殺招,變成司空見慣的常用招數,當時圍繞著立太子問題,堅持立皇長子的群臣,與堅持立皇三子的明神宗,展開了二十年的頂牛,期間每當雙方關係劍拔弩張的時刻,特別是諸多官員因為直言進諫遭罰時,總會鬧出重臣們集體辭職以示抗議的一幕,諸多重臣也因此掛冠而去。而苦受頂牛之苦的明神宗本人,更演出了三十年不上朝的雷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