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明軍是這樣強大的(1 / 3)

不管穿越到哪個朝代,在穿越內容的選擇上,永遠都有一個既充滿誘惑力,卻同樣有充滿高風險的選項——穿越成一個軍人,成為戰無不勝,橫掃沙場的將軍。

這個選項的誘惑力,從來都是不分朝代的。無論對於普通的曆史愛好者,還是熱度極高的軍事發燒友,曆代王朝的內外戰爭,從來都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開疆拓土的榮光,鐵馬金戈的碰撞,橫刀立馬的威猛,更素來都是吸引眼球的。無論是傳統的戲曲評書演義小說,還是今天或正說或戲說的各類影視曆史劇,甚至於各類豐富多彩的網絡遊戲或單機遊戲,戰爭題材也永遠都是吸引關注度,乃至拉動票房的不二選擇。至於一代代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其壯懷激烈的人生,跌宕起伏的往事,以及無數次悲壯戰鬥中迸發出的鐵血精神,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壯烈家國情懷,更令現代無數熱血青年喟歎感慨,乃至心馳神往。如果穿越可以選擇,一定有不少朋友願意體驗一把。

但這個體驗,風險度也是非常高的,甚至在穿越的諸多選項中,它可以說是最為高危的一個:首先是安全性差,打仗不是鬧著玩的,那是真刀真槍上戰場拚命,一不留神就可能沒命。倘若打了敗仗,就算能僥幸從戰場上撿回條命,戰後追究責任,照樣逃不過一刀。然後是技術含量高,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打勝仗從來都是不容易的,外部條件上,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照顧,自身本事也要過硬,不止要有體力武藝和機靈的腦瓜,也不止要鼓士氣搏性命耍陰謀詭計,單說帶兵就是麻煩事,領著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出去打仗,一路上都是操不完的心,吃喝拉撒樣樣都要過問,且不論打仗勝敗,就算碰不到敵人,把一支軍隊平安帶回來都不容易。最要命的是,就算打了勝仗,卻很可能更難混,“樹大招風”這個成語,將軍們絕對是受害的最高危群體,打了勝仗你就成了眾矢之的,一言一行都有人盯著,一舉一動也很可能有領導懷疑著,碰上重文輕武甚至“以文製武”的朝代,你很可能就被“製”了,而碰上重視武功的朝代,你戰功越大,就越功高震主,一不留神就會讓領導給滅了。所以穿越成一個將軍,在無限風光的背後,卻是無數危機湧動的暗流。從打勝仗到在官場平步青雲,最後尋個善終,樣樣都需要小心謹慎,一不留神就踩入陷阱。可以說,在每個封建時代,做一個成功的將軍絕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既要有能耐,也要有心機,更要有正確的性格,這是對一個人智力體能,心術權謀的綜合性考驗,有一條不合格,就很可能是身敗名裂的下場。曆代諸多名將蒙冤的悲劇,就是這樣釀成。

當將軍的技術含量如此高,因此也可以確定,如果一個人沒有經過任何的準備,沒有受過任何的磨練,直接一步到位,穿越到古代做了將軍。那麼凶多吉少是一定的。事實上,曆朝曆代,也沒有一個將軍是天生而成的,所謂要想人前顯貴,需得人後受罪。每一個名將揚名立萬,戰無不勝的顯貴背後,都是一連串受不完的罪,在曆經無數次艱辛的磨練,乃至生死的考驗之後,在承受了心靈無數次打擊痛苦,最終大徹大悟後,才有了彪炳史冊的風光。即使作為一個現代人穿越回去,要享受做將軍的顯貴,也必須要受當將軍的罪。

那麼具體到穿越回明朝,做一個成功的將軍,究竟要受哪些罪呢?要了解這個,我們不妨先認識一下,明朝軍隊,是個啥樣的光景。

在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中,漢唐是兩個公認武功強盛的王朝,比起漢朝橫掃匈奴的威武,大唐戰無不勝的風光,大明軍隊,在史料的紀錄中,貌似是相對低調的。事實上,低調隻是表麵現象,低調的明軍,是一支威武之師,光榮之師。對比明軍的發展曆程,這絕不是溢美之詞。

明軍開國的起點是非常高的,甚至說對比之前其他曆代封建王朝,明軍在大明開國戰爭中所遭遇到的對手,是極其強大的。他所戰勝的,是在中世紀曾橫掃歐亞的世界最強騎兵——元朝蒙古騎兵。而且它還完成了兩個奇跡:第一,他是中國曆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支以農民起義軍的身份脫胎而來,最終完成改朝換代大業的軍隊。第二,他完成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件空前的壯舉,第一次以由南向北的形式北伐成功,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大業。這兩件事,更是絕對的高難度動作。

完成這樣一個高難度動作的明軍,也並非先天就這樣強大,相反也是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默默積累實力,最終在元末農民戰爭中破繭而出,嘯傲四海。元末天下大亂,四方起義四起,按照評書裏的說法,就是“十八路反元”,這其中最重要的反元起義軍,就是南方“紅巾軍”,明朝皇帝朱元璋,最早也是紅巾軍的一員,他一開始投奔濠州紅巾軍領袖郭子興,雖然郭子興很賞識他,並把養女馬氏(明朝開國第一任皇後馬皇後)嫁給了他,但他始終得不到信任,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二十五歲的朱元璋以紅巾軍將領的身份,回到家鄉安徽鳳陽募兵。這次募兵一共招募來七百多名青壯。看似人數不多,但在曆史上卻有重要意義——如果朱元璋回鄉募兵的日期,在曆史上有精確到哪一天的紀錄的話,那麼這一天絕對可以算作大明王朝的“建軍節”,後來那支打下大明王朝江山的那支雄獅,正是以這支七百人的小部隊為基礎成長起來。而後來諸多橫掃天下的大明名將,諸如徐達,常遇春等名垂青史的軍事家,都是出自這支隊伍。甚至這支隊伍裏的許多小兵,諸如郭英等人,在明朝開國戰爭中也節節立功,飛黃騰達。可以說,如果我們穿越到元末明初當兵,恰好正“穿越”進這支部隊,那麼最終的“發跡率”,可以說是相當高的。

然而“發跡率”大,風險性也格外大,當時的朱元璋並不受紅巾軍信任,相反處處受氣,帶兵打仗更是要啥不給啥,糧草軍械都要自己想辦法。他招來的兵,也大多都是沒打過仗的新手,就算徐達,常遇春這些後來橫掃沙場的名將,在當時也都可以算是軍事菜鳥。這七百人人,說不好聽了就是烏合之眾,拉出去打仗,勝敗不好說,傷亡慘重卻是肯定的。後來朱元璋帶著這支軍隊打了幾仗,地位也節節攀升,但也繼續在紅巾軍內部受擠兌。不得已轉戰定遠,這支七百人的隊伍中,他挑選了二十四名親信隨行,這二十四人,就構成了大明開國將領的雛形陣容:徐達,常遇春,宋朝用,郭英等後來的名將都在其中。至於其他人,後來在史料中都銷聲匿跡,也就是說,如果穿越進入這七百人,想要最終建功立業,就必須在朱元璋轉戰定遠時被選中,成為二十四名親信之一。之後朱元璋帶著這二十四人招兵買馬,在老領導郭子興過世時,他已經有了數萬軍馬,坐擁和州,定遠等地盤,並趁元王朝麻痹大意的機會攻克了南京。大明王朝後來爭雄天下的本錢,就這樣打下來了。

朱元璋從早期拉隊伍開始,一直奉行的策略,就是謀士朱升所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策略說白了,就是不爭出風頭,耐住性子發展力量,尤其是軍事實力。早期明軍的力量,也是在這個過程裏暗暗壯大。然而力量壯大,卻不等於軍力強大。特別是占領南京之後,朱元璋在軍隊建設上最苦惱的事情,就是軍隊的紀律鬆弛,雖然朱元璋施行嚴刑峻法,對於各種軍紀敗壞的行為嚴懲不貸,但是敗壞紀律乃至招來民怨的事還是時有發生。後來的《明實錄》裏記載,當了皇帝的朱元璋,有次與大臣們回憶早年往事時,說過這樣一個事情,一次他騎馬巡邏,突然看到一個孩子在野地裏哭,一問才知道,孩子的父親被抓進軍營當勞工,母親也被劫掠進去,隻留下孩子一個人。朱元璋當場大怒,憤而下令徹查,結果查明孩子的父母確在軍營,並在朱元璋的關照下得以一家團聚。然而令朱元璋更加震驚的是,這個孩子一家的遭遇,在朱元璋軍中絕非個例,相反比比皆是,之後連續十天的徹查,查明因軍隊劫掠而導致夫妻離散的家庭,竟然有數百家之多,雖然在朱元璋的嚴令下,這些家庭得以團圓並給與優厚的撫恤,但是明軍當時的紀律狀況,卻可見一斑。《明實錄》說,即使二十多年後,朱元璋在回憶這事的時候也感歎,如果明朝軍隊一直都是這種風紀,大明怎麼可能取得天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