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訓練苦外,戚家軍更要命的是他的懲罰製度嚴格。戚繼光的懲罰方式,除了犯下罪大惡極的罪過要殺頭外,其他的罪過,主要就是罰款和打板子,但規矩極其多,比如不許在軍中賭博,不許奸淫擄掠,不許泄露機密,作戰的時候,聽到號令不敢前進呢,戰後也要秋後算賬受罰,沒接到命令就擅自衝鋒的,就算立了功照樣要受罰,當然也有比較寬容的一麵,如果士兵是犯的小錯,而且又是初犯,可以免於初犯,但一旦再犯,就要加重處罰,不過有五項過錯,就算是初犯,也絕對要重罰的——賭博,奸盜,泄密,殺人,謀反。一個紀律不好的士兵,如果放在戚家軍中,就算沒死在戰場上,罰也能被罰死。
當然,為了士兵不被罰死,在選兵上,戚繼光也有嚴格的規矩,有可能被罰死的士兵,在選拔的環節裏,大多都被淘汰了:在衙門裏做過事的人不要,性格暴躁的不要,相貌油滑的不要。甚至有城市戶口的,在城裏打過工的也統統不要。戚家軍招人的時候最容易麵試通過的,是那些性格憨厚,身體強壯的農民。所以如果穿越到明朝,想要入選戚家軍,這些條件一定要牢記。
當然,僅靠嚴格的懲罰,是不足以讓戚家軍橫掃天下的,其實仔細研究一下戚家軍的製度就會發現,隻要好好幹,在戚家軍裏不但發財容易,升官也是大有希望的。
戚家軍最被後人稱道的,就是他的獎勵製度,獎金最豐厚的獎勵項目,就是戚家軍每年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的初二,是戚家軍搞大比武的日子,也就是所有的士兵在每年的這四天,都要接受軍事技能的考核,而且還要根據考核的成績排出名次,差的扣錢,好的獎勵,如果你能在考核中表現突出,不但可以拿到大筆的獎金,而且還能成為軍官的培養對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考核中排名第一的士兵,會拿到這次考核最高的獎金:五百兩白銀,如果一個士兵,可以在每年的四次考核中全都拿到第一,那麼獲得“大滿貫”的他,總獎金高達兩千兩,按照彙率換算成人民幣,相當於今天一百二十萬快。考試考的好,在戚家軍裏混成百萬富翁絕不是神話。當然戚家軍也不止重考試,打仗的時候,如果你殺死一個敵人,就可以獎勵三十兩白銀,折合人民幣一萬八千塊。如果作戰的時候,在衝鋒命令下達後你衝鋒勇敢,也可以獲得十兩白銀的獎勵。另外每次打完仗後,繳獲的戰利品,也都折合成白銀由士兵們平分,隻要打勝仗多,獎金也就多。懲罰嚴格的戚家軍,其實發財機會多多。升官的機會也同樣多,戚繼光是極重士兵提拔的,每次戰鬥後,都要把作戰勇敢的士兵統計在冊,隻要能夠持續表現良好,很快就能獲得升遷。看看明朝中後期的將領名目就可以看到,萬曆年間的武將,由士兵身份成為將軍的人,戚家軍出身的占了很高比例。比如抗倭名將吳惟忠正是此例。
而這也正是戚家軍強大的原因,嚴明的軍紀,公平的賞罰,嚴格的管理,另外還有一條,就是堅定的信仰,戚繼光極其重視思想教育,不但把忠君思想,編成文盲都能聽得懂的歌謠,在軍營裏傳唱,同時每支部隊都設立了戰旗,戰旗上繪有不同內容的圖騰,作為軍隊的標誌,把忠君的思想,幾乎滲透進士兵的骨髓。他的這些帶兵奧妙,都寫入了他自己的軍事著作《練兵紀實》中,晚清軍事家曾國藩等人練兵時,也從中受益頗深。在明朝當時,這套新軍事製度也產生了巨大的效用,嘉靖後的隆慶,萬曆兩代,由於張居正改革實現了國家的富庶,明朝有了更多的資金來進行募兵,同時考成法的推行,增加了官場效率遏製了貪汙腐敗,因為明軍的武備也為之一振,著名的“萬曆三大征”時代,明軍可以獲得全線大捷,軍力強大正是基礎。
而在嚐到募兵的甜頭後,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明朝募兵的比重越來越大,傳統衛所製下的士兵,越來越多的都棄之不用,尤其是北方邊防重鎮,基本都用募兵來鎮守,雖然明朝嚴格的監管體製,有效杜絕了募兵製可能造成的將領專權,但另一個問題又浮出水麵:募兵的效果打了折扣,監管過多,所選士兵的質量也就下降,除非是遇上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名將,否則如果攤上一般的將領,那可以說白花錢。晚明麵臨遼東後金和農民軍起義的重大壓力,募兵的比重也大為增加,可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笑話,經常是士兵招募起來,拿了賞錢後立刻一哄而散,等於是被白坑錢,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還是因為明朝嚴格的募兵監管,與明朝政治體製的清明程度息息相關,如果遇到政治嚴重腐敗,效率極其低下的情況,募兵的結果,也基本是無用功的。因為募兵由中央派員主持,派來的如果是庸才,自然招不到好兵,募兵的錢是由國家發放,如果攤上層層克扣,最後拿到士兵手裏的杯水車薪,當然沒人買賬。即使賞錢豐厚,如果執行募兵工作的人收黑錢,招進來的全是酒囊飯袋,那花了錢等於去送死。而更大的隱患卻是,募兵越來越多,軍費開支自然越來越大,等到了國家經濟難以承受的時候,國家必然破產完蛋。明朝晚期,國家軍費開支每年高達近五百萬兩,即使如此,軍餉還經常拖欠,就算是遼東這種身負抗擊後金重任的前線,軍餉也不能保證按時發放,一般都是過幾個月補齊,像其他地方自不用說,拿不到工資的士兵,在求告無門的情況下,也隻能幹一件事——造反,最終滅亡了明王朝的李自成起義,其百萬起義軍中,相當一大部分都是原明朝軍隊的士兵,好多都是因為拿不到工資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而且隨著明朝募兵越來越多,許多募兵的軍種,其實也越發失去了效用,反而成了財政負擔,晚明也曾多次裁減軍隊,減輕負擔,但裁減的結果,也是把這些士兵,在生計無著的情況下逼上了造反的道路。親手把明朝送上死路的李自成,其本人就是被裁撤的驛卒。明朝最後的滅亡,或者可以這麼說:是被本來擔負保衛他的軍人反水,最終送上了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