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莫笑書生空議論(2 / 3)

這個三位一體的模式,究竟效果怎麼樣。從事實上看,要想這個模式發揮最大效用,重要因素有兩個,一是這個模式必須獨立運轉,在相互平衡中發揮最大效能,切忌外來因素幹涉,而造成內部事權不一。即打仗的時候,這個體係既要權責明確,每一個人該幹啥幹啥,更要有軍事自主權,不能聽憑體係外的人瞎指揮。二是委任統帥這個三位一體模式的人,即總督(包括經略,督師),必須是富有權謀手段,善於調和矛盾,並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幹才。放在官場上,這種人顯然是打著燈籠也難找。但真放在明朝實際的曆史上,我們卻不難看到,這樣的人真不少。明朝文官中,第一個以文官身份,承擔實際專征責任的,當屬北京保衛戰時的兵部尚書於謙,而這場戰鬥的結果,也是明朝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並以勝利迫使瓦剌放歸了明英宗。於謙之所以會在明英宗複辟後被害,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開罪於北京保衛戰時的戰友——忠國公石亨。倆人的交惡除了私人恩怨外,一個公事上的原因,就是於謙執著推行“以文製武”的理念,開始在邊地大規模派遣文官巡撫治軍。但於謙的死,卻沒有阻止這個潮流。到二十年後的成化年間,明朝發動對河套韃靼部落的大規模進攻,然而最早擔任專征任務的,都是諸如公爵朱永這樣的職業軍人,然而幾次出征,卻最終勞而無功,真正為明朝完成目標的,卻是一位真正的文官——三邊總製王越,他在成化年間兩次發動戰役,取得“鹹寧海子大捷”,因功被封為鹹寧伯。弘治年間,一樣是他總製三邊,取得擊敗蒙古達延可汗的賀蘭山大捷。以至於蒙古騎兵看到他的戰旗,竟會嚇得望風而逃。雖然王越本人因為與宦官汪直交好,晚年又結好宦官李廣,以至名聲受損鬱鬱而終。但如他這樣文官統兵的模式,之後卻越來越多,王越之後接任三邊總製的,是同樣以軍事才能著稱的文臣楊一清,到了嘉靖早期,在北方戰線上對蒙古作戰戰功最卓越的,也同樣是總製三邊的文臣曾憲。而在東南的抗倭戰爭中,雖然後人津津樂道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卓越戰功,但成功駕馭他們,並贏得戰爭勝利的,卻是先後擔任浙直總督的胡宗憲與譚綸,尤其是譚綸,他不僅是戚繼光的老上級,更是戚繼光的親密戰友,在嘉靖,隆慶年間,世人說到戚繼光的戰功,總是以“譚戚”並稱。到了“萬曆三大征”時期,為明朝平定播州的,是文官梁夢龍。為明朝最終鼎定抗倭元朝戰爭勝利的,是文官刑階。而即使是被後人詬病頗多的明朝——後金戰爭裏,給予後金重創的方麵大將,同樣也多文官。雖然有楊鎬,袁應泰,王化貞這類敗事文官,但是修築寧錦防線的,是文官孫承宗,一度給予努爾哈赤重創,扭轉遼東局勢的,是文官熊廷弼,而在寧遠之戰中首挫努爾哈赤,寧錦大戰再敗皇太極的,是文官袁崇煥,而在同時開打的明朝鎮壓農民軍戰場上,給予李自成等農民軍最慘重失敗的,諸如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等大將,同樣都是文官。

從這些人的例子上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同是文官帶兵,但是明朝文官帶兵的效用,以及帶兵文官的整體素質,比起北宋來顯然是高得多的,至少,要擔當統兵大帥,在明朝並非是僅會寫幾篇文章就能辦到的,事實正是如此,在文官帶兵的模式確立後,對於帶兵文官的選擇,明朝不但有謹慎的抉擇,更有一套完整的培養過程。如果你穿越到明朝成為一個文官,並且渴望建功沙場,也必然要經過一番力量。從幾個明朝著名帶兵文官的成長履曆上我們可以看到,要成為一個最終橫掃沙場的統帥,在文官生涯中,你至少要經過這樣幾個曆練,首先是要有軍事基礎,特別是在進入文官體係之前,要經曆軍事素質上的培養。比如指揮了北京保衛戰的於謙,在還是一個童生的時候,就格外喜歡讀兵書,不但讀更愛寫讀書筆記。文武雙全的一代大儒王陽明,從小不但熟讀兵法,更勤練武藝。他在後來平定寧王叛亂後,因為功勞在外,遭到了京軍那群職業武將挑釁,非要拉他比射箭,結果王陽明二話不說,當場彎弓搭箭,連發三箭全中靶心。一舉壓服四眾。然後富有軍事素質的你,在進入官場體係之後,也要在相關的軍事單位裏,曆經軍事實戰的曆練。如果我們翻翻明朝知名文官統帥的履曆,我們不難發現,在成為名將之前,他們實際上已久經考驗。比如王越,做三邊總製之前,他做過兩個重要的職務,一是陝西禦史,即在陝西邊境督查軍務工作,正是這段工作經曆,使他對於戰爭的真相,有了切身的體會。後來他在回憶錄《襄敏集》裏說,在陝西做禦史前,對於軍務隻是想象,在那裏工作過之後,才知道怎樣打勝仗。而在朱永受命專征時,他也以“襄讚軍務”的身份從軍,也就是給朱永做參謀長,親身出謀劃策,並親曆戰陣,正是這常年的錘煉,最終使他走向成熟,擁有獨擋一麵的能力。他這樣的經曆,在明朝官場上絕非誤打誤撞。事實上,明朝的整個官僚體係,對於軍事文官的培養,都有一套自然的培訓體係,一個最終成為名將的人,背後其實有無數場刻意安排的考驗。對比其他人看看就知道了,弘治年間統兵兩廣,平定叛亂的劉大夏,雖然做禦史的時間短,但他之前卻在明朝兵部職方司幹了整整十年。所謂職方司,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總參謀部”,負責全國軍事的戰略籌謀。他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對戰爭的認識,就是在這個看似清水的衙門裏造就。而嘉靖年間和戚繼光並稱,建立平定倭寇偉業的譚綸,在中進士的第五年,就被任命為南京兵部郎中,在這個任上,由於他受命募兵,抗倭有功,因此才被調任台州知府,負責台州抗倭的募兵抗倭工作,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密切配合,多次重創倭寇,因此又升任為負責福建軍務的福建巡撫,福建抗倭勝利後,又調任兩廣總督,負責清剿兩廣倭寇,倭寇徹底肅清後,又調任薊遼總督,負責抗擊北方土蠻部落入侵,可以說哪裏有仗打,他就升官到哪裏,每一步升官路,都是無數場刀光血影的實戰打出來的。以至於《明史》統計說,譚綸不但是武功卓越的文官,更是戰場上親手殺人最多的,他本人武功高強,親手手刃敵人的數目多達三十人。這樣的文官統軍,就算是戚繼光這種級別的武將,也是絕對服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