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衣食住行都是學問(2 / 3)

然而這種“想想都害怕”的景象,放在明朝三個世紀的曆史裏,並非持續存在的,隨著曆史的演進,這套等級製度的空子越來越多,鑽空子的人也越來越多,到了中後期的時候,所謂森嚴的等級製度,都早已千瘡百孔,我們對比中後期的明朝,會發現比起初期的明朝來,樸實保守的社會風氣,森嚴的等級製度,早已被自由開明的精神,打破門第界限的開放生活風氣所取代。而社會經濟高度發達的明王朝,其生活風尚方麵,更是當時世界流行風尚的坐標。

明朝的這種演變,同樣還是以“衣食住行”為標誌的,先說穿衣,明朝早期,老百姓不敢隨便穿衣服,除了因為管得嚴外,也因為明初社會經濟困難,就算是允許穿,好多人也沒錢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好了,穿衣服的選擇也多了。雖然管的嚴,可是愛美的願望,也讓人們開始越來越多的衝破禁令。朱元璋過世後,明朝政府在服裝的管製上,也變得越來越鬆,早在朱元璋的兒子——永樂皇帝朱棣在位的時候,南京就曾發生過這樣一起案件:守城士兵在盤查過往行人的時候,搜出了入城百姓的行李裏有金手鐲,這要放在朱元璋在位時代,這些行人鐵定要被治罪的,但是永樂皇帝知道後卻說:我們就算禁止老百姓穿,難道還能禁止得了老百姓私藏這些東西嗎,幹脆就別管了。結果,這些百姓全部無罪釋放。放在同樣以勤政和嚴苛著稱的永樂皇帝身上,對這些事情的態度尚且如此,其他皇帝更不用說,明朝中期以後,對於服裝樣式的管製已經越來越鬆。而到明孝宗以後,皇帝經常動不動多少年不上朝,國家大事都管不過來,穿衣服這類小事,自然也懶得管。明憲宗在位的時候,明朝還曾因穿衣問題,引來了一場“韓流”,是年朝鮮使團入貢,隨行的女子大都穿朝鮮的馬尾裙,在北京城招搖過市時,一下子引來了萬人空巷,結果京城女子紛紛效仿,一時間京城上下馬尾裙招展,不但富家女子紛紛穿著,平民百姓家的姑娘也競相模仿。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彭時是個古板老夫子,為此還上奏明憲宗,要求按照朱元璋時代的“違製”規定,嚴懲穿馬尾裙的百姓,誰知奏報送到明憲宗那裏,反而被一頓奚落:老百姓愛穿什麼就穿什麼,你管這麼多幹嘛。

從明朝中後期以後,明初那些穿衣的禁令,從令行禁止到逐漸廢除,明朝老百姓穿衣服,也從明初的怎麼安全怎麼穿,變成了喜歡什麼穿什麼,怎麼好看怎麼穿。在這方麵,明朝的官員們很起“模範帶頭”作用,發展到中後期,連官服都敢亂穿。《明實錄》裏就曾感歎說,明朝的官職服裝,在開國的時候都有嚴格的規定,可到了萬曆年間,僅是京城的京官們,你就無法從衣服上分辨出他們的身份。五六品的小官,就敢穿得花枝招展的,武官喜歡穿文官製式的服裝,甚至京城好多服裝店也鑽空子,開發“山寨版”的官服,賣給那些附庸風雅的商人們,更有甚者,連那些被看做“下九流”的戲子們,都敢穿著象征秀才甚至士大夫身份的衣服招搖過市。有些官員還訴苦說,在社交場合看到衣著華貴的夫人,以為是哪家大宅門的太太,恭恭敬敬的說了幾句話,背後一打聽才知道,那隻是某家青樓的娼妓,當場尷尬無比……

官員都帶頭了,普通老百姓自不用說,從明朝中期以後,老百姓穿衣服,也越來越變得自由開放。明朝人張翰就曾感歎這種變法,說現在普通的老百姓,衣服上就敢繡官員的圖案,普通的婦女,都敢佩金首飾。而官員身份的標誌——蟒服,不但富商們敢穿,連太監也敢穿。帽子本來是明朝等級製度的象征,朱元璋統治時代,什麼樣的人戴什麼樣的帽子,規定都是很嚴格的,到了明朝中後期,人們不但早就不顧禁令亂戴,甚至還經常發明帽子,比如原本是士紳專用的方巾峨冠,在明朝中後期,經常有平民百姓冒帶,一些手裏有錢的老百姓還擅自改裝,在普通的方巾上加各種粉飾,美其名曰“銀招牌”,就算普通老百姓,在城裏也常頂著書生方巾招搖過市,要是有人盤問戴的什麼,就回答說叫“省錢帽”,換個名字,就可以大搖大擺的“違製”了。

到了商品經濟高度繁榮的明朝中後期,明朝人穿衣服,更是以追求美麗為第一要務,就連大老爺們也不例外。為了愛美,什麼等級製度條令森嚴,都可以統統無視。明初士民穿衣服,以節儉為特點,即使是有錢人家,有好衣服也都壓箱底藏著,每年重大場合才穿一次,而到了明朝中後期,達官貴人家穿衣服,恨不得一頓飯功夫就要換幾套。這裏麵的典型,就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他有一次在內閣值班,中午吃工作餐的功夫,他就換了四套衣服,而且他穿衣服以喜好華美出身,按照《明史》裏的紀錄,早晨他上班穿的衣服,和晚上下班穿的衣服,是絕對不一樣的。放在今天,這人也可以算“戀衣癖”。而有這種愛好的明朝士大夫,也不止張居正一人。晚明官場的一大風氣,就是官員之間相互攀比服裝,誰穿了什麼新潮的衣服,誰家的衣服花錢多,定然要在公共場合拿出來炫耀一番。為了愛美,有些官員甚至還親自上陣,當起了業餘服裝設計師,動手設計衣服,比如明朝的禦史們,好多人就酷愛“韓流”,把朝鮮婦女穿的馬尾裙穿在服裝外麵到裝飾,甚至有一段時間,朝鮮馬尾襯裙,還成了明朝辨別禦史的主要標示。除了公共場合的衣服外,日常休閑的衣服,在明朝官場也花樣頗多,基本是流行什麼穿什麼,士大夫日常的休閑服,分為曳撒,程子衣,道袍三類樣式,而且比起明初服裝的厚重樸實來,明末的服裝則以輕薄鮮豔著稱,甚至還出現了“輕薄如紙”的袍袖,在明末風靡一時。對美的追求,也令時裝的更新換代加速,晚明服裝尤其是女性服裝,幾乎每過兩三年,舊樣式就會被淘汰,新樣式層出不窮。這時期領導流行服裝潮流的地區,當屬明末商品經濟最發達的蘇州,蘇州發達的娛樂業,外加繁榮的城市經濟,使蘇州人的服裝,尤其是女性服裝,始終走在時代最前沿,甚至每當蘇州地區出現一種新的服裝款式,全國各地都紛紛效仿,而且明朝的服裝潮流,還是具有國際影響的,與晚明高度開放相對應的,就是大洋彼岸歐洲的中國熱,隨著中國東南沿海海禁解除,中國絲綢大量通過海路輸入歐洲,也引發了歐洲人的競相追逐。從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的一個多世紀裏,穿中國漢服,成為歐洲貴族界最時髦高貴的標誌。而引領了明朝服裝潮流的蘇州,更堪比今日世界時裝之都巴黎。

與服裝的演變相對應的,就是明朝飲食文化的變遷,如果說明初的飲食文化,是吃飯的規矩多,飯菜本身比較簡單的話,明朝中後期的景象卻恰恰反過來。吃飯的規矩越來越少,用餐具之類的事,不再是掉腦袋的大事,飯菜本身卻不再簡單,內容越發的豐盛。而在飲食文化的變遷上,同樣是明朝的皇帝先起帶頭作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以生活簡樸著稱的,他簡樸了,底下人當然不敢浪費。朱元璋時代,即使是親王,每天吃的羊肉也隻有一斤,而隨著曆史的發展,明朝皇帝的禦膳,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比如明朝皇帝固定要吃的豆腐,在明朝初期,吃的是真豆腐,為的是提醒皇帝自己不忘艱苦生活,時刻保持親民本色。可到了中後期,僅這用作“憶苦思甜”教育的豆腐,花樣也變得越來越多。豆腐菜不再是用真正的豆腐做,相反是用鳥腦,一盤豆腐菜,至少要用掉上千隻鳥。豆腐尚且如此,宮廷飲食的奢侈由此可見。